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上三大核心运动症状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为给予PD患者更好的诊断及治疗,并进行预后评估甚至早期生活方式的干预,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对PD数据库内容的创建、管理和分析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整合分析PD病患的临床大数据,包括患者的就诊情况﹑量表评估﹑影像学资料﹑生化指标﹑基因谱、个体化药物治疗、治疗满意情况、照料者情况等,能更好地为PD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全方位的依据。目前国内对PD的研究多侧重于各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就诊率、误诊率、诊断时程、个体化治疗及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在广州地区的深入调查分析仍不全面。
目的:
调查本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的诊疗情况,包括就诊率、误诊率、诊断时程特点、药物用量及方案选择、卫生经济学数据、患者个体化需求调查等,结合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患者自我评估与量表客观评估的比较,收集患者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暴露因素并分析与PD的关系,为优化PD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照料管理及预后等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四区及本病区医师门诊连续入组的81例PD患者进行研究,包括就诊及确诊情况、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副作用情况、患者个体化需求及满意度情况,对PD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百分比统计患者的就诊及确诊情况、药物治疗情况、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的首发症状在确诊时程上的差异,采用?2检验探讨患者起始用药方案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运动并发症与临床特征及用药的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预测运动并发症对应的左旋多巴用量的安全界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讨论非运动症状与临床特征及运动症状的相关性、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另外,对75例PD患者及69例社区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环境暴露、饮食习惯调查,将可能因素代入Logistics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对饮食习惯及体育锻炼情况,在控制年龄变量的情况下,运用?2检验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1.PD患者一般就诊情况调查所见:本研究纳入早期患者40例(49.4%),中晚期患者41例(50.6%)。患者以震颤起病48例(59.3%)、非震颤起病33例(40.7%)。左侧肢体起病46例(56.8%),右侧肢体起病27例(33.3%)。上肢起病54例(66.7%),下肢起病19例(23.5%)。早发型8例(9.9%),晚发型73例(90.1%)。PD患者确诊时程的中位数为6(2,26)个月。以震颤为首发症状的PD确诊时程比非震颤早6个月。三级医院初诊71例(87.7%),确诊79例(97.5%);二级医院初诊7例(8.6%),确诊2例(2.5%)。二级医院确诊率为28.6%。81例患者中初次就诊的误诊率为22.2%。以运动迟缓、震颤起病的误诊率最高,分别占总误诊例数的50%、27.8%,常误诊的疾病为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萎缩,高血压、甲亢及特发性震颤。PD药物自付费用中位数为200元/月,占所有药费的33.3%。
2.PD用药调查所见:起始用药以单独左旋多巴(levodopa, LD)和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agonists,DA)治疗方案为主。以震颤起病、60-69岁起病的PD患者常给予单药治疗,而非震颤起病和≥70岁起病的患者临床上予联合用药多见。首次用药中LD用量平均约为279mg/日,随病程的延长、H&Y分期超过2.5的人数增加、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LD日剂量总体呈升高趋势。
3.PD药物副作用调查所见:51.9%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按数量大小排列依次为困倦(23.8%)、恶心呕吐(19.0%)、幻觉(19.0%)、便秘(19.0%)、头晕(9.5%)、下肢水肿(2.4%)、性欲增强(2.4%)、眼压增高(2.4%)、口干(2.4%)、尿潴留(2.4%)。4.患者个体化需求所见:51例(63.0%)患者对PD控制情况不满意,有加药意愿。主要原因是运动症状的改善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中最希望改善的症状:运动症状35例(68.6%),非运动症状13例(25.5%),异动症3例(5.9%)。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主要是运动迟缓32例(39.5%),静止性震颤28例(34.6%),肌强直13例(16.0%)。
5.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所见:剂末现象发生在PD起病后5.4(4.0,9.3)年,服药后4.8(3.5,7)年,LD平均日剂量为600(400,800)mg。开关现象出现在起病后10.0±7.3年,服药后7.2±4.8年,LD平均日剂量为714.3±219.3mg。异动症出现在起病后10.3±5.3年,服药后8.4±4.2年,LD平均日剂量为680.8±305.2mg。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与H&Y分期(P=0.003)、LD日剂量(P=0.000)呈正相关。LD日剂量预测运动并发症的最佳界值为425mg,灵敏度73.33%,特异度90.20%。
6.非运动症状调查所见:发生率为97.4%,主要为认知障碍(78.9%)、睡眠障碍(72.4%)、抑郁(51.3%)、焦虑(48.7%)、疲劳(46.1%)。而患者自我报告中主要为睡眠障碍(78.9%)、便秘(64.5%)、认知障碍(46.1%)、焦虑(43.4%)。49.4%的患者在运动症状发生前出现至少一种非运动症状。在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患者非运动症状(Non-motorsymptoms,NMS)总分与患者当前年龄、病程、H&Y分期、UPDRS总分、UPDRS-Ⅲ得分均呈正相关(r=0.311,r=0.340,r=0.383,r=0.455,r=0.352,P<0.01),此外,NMS总分在震颤与非震颤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P=0.037)。患者的病程与PDSS呈负相关,与ESS、HAMD、SCOPA-AUT得分呈正相关。而H&Y、UPDRS总分均与MMSE、MOCA、PDSS呈负相关,与ESS、HAMA、HAMD、SCOPA-AUT呈正相关。
7.PD患者的生活质量所见:生活质量与患者的运动症状(H&Y分期、UPDRS-Ⅲ)、运动并发症(WOQ-9、mAIMS)和部分非运动症状评分(ESS、NPI、HAMA、HAMD、FSS、NMSQ)呈正相关,与PDSS、MMSE评分呈负相关。
8.PD的影响因素研究所见: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长期使用蚊香”(P=0.000)、“长期饮用储水池水”(P=0.003)与PD的发生有关联。不同年龄阶段的饮食习惯与PD发生的关系上,50岁以上进食肥肉或油炸食品的频率(P=0.045)、25岁以上饮茶的频率(P=0.045、0.033)、25~50岁体育锻炼的频次(P=0.000)和持续年限(P=0.001)在PD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PD患者起病至确诊时程约6个月,首发症状为震颤者比非震颤者更早。
2.半数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在运动症状前,但因此而就诊者极少。非震颤为首发症状者出现的非运动症状更常见、更严重,其中抑郁和疲劳未引起患者自身重视。与非运动症状和异动症相比,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最希望改善的依旧是运动症状。
3.LD仍为医师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起始即联合用药者常见于非震颤起病或年龄≥70岁的患者。半数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主要为困倦、恶心呕吐及幻觉。
4.蚊香、饮用储水池水、进食肥肉或油炸食品等因素应引起广泛重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上三大核心运动症状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为给予PD患者更好的诊断及治疗,并进行预后评估甚至早期生活方式的干预,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对PD数据库内容的创建、管理和分析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整合分析PD病患的临床大数据,包括患者的就诊情况﹑量表评估﹑影像学资料﹑生化指标﹑基因谱、个体化药物治疗、治疗满意情况、照料者情况等,能更好地为PD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全方位的依据。目前国内对PD的研究多侧重于各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就诊率、误诊率、诊断时程、个体化治疗及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在广州地区的深入调查分析仍不全面。
目的:
调查本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的诊疗情况,包括就诊率、误诊率、诊断时程特点、药物用量及方案选择、卫生经济学数据、患者个体化需求调查等,结合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患者自我评估与量表客观评估的比较,收集患者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暴露因素并分析与PD的关系,为优化PD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照料管理及预后等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四区及本病区医师门诊连续入组的81例PD患者进行研究,包括就诊及确诊情况、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副作用情况、患者个体化需求及满意度情况,对PD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百分比统计患者的就诊及确诊情况、药物治疗情况、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的首发症状在确诊时程上的差异,采用?2检验探讨患者起始用药方案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运动并发症与临床特征及用药的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预测运动并发症对应的左旋多巴用量的安全界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讨论非运动症状与临床特征及运动症状的相关性、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另外,对75例PD患者及69例社区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环境暴露、饮食习惯调查,将可能因素代入Logistics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对饮食习惯及体育锻炼情况,在控制年龄变量的情况下,运用?2检验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1.PD患者一般就诊情况调查所见:本研究纳入早期患者40例(49.4%),中晚期患者41例(50.6%)。患者以震颤起病48例(59.3%)、非震颤起病33例(40.7%)。左侧肢体起病46例(56.8%),右侧肢体起病27例(33.3%)。上肢起病54例(66.7%),下肢起病19例(23.5%)。早发型8例(9.9%),晚发型73例(90.1%)。PD患者确诊时程的中位数为6(2,26)个月。以震颤为首发症状的PD确诊时程比非震颤早6个月。三级医院初诊71例(87.7%),确诊79例(97.5%);二级医院初诊7例(8.6%),确诊2例(2.5%)。二级医院确诊率为28.6%。81例患者中初次就诊的误诊率为22.2%。以运动迟缓、震颤起病的误诊率最高,分别占总误诊例数的50%、27.8%,常误诊的疾病为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萎缩,高血压、甲亢及特发性震颤。PD药物自付费用中位数为200元/月,占所有药费的33.3%。
2.PD用药调查所见:起始用药以单独左旋多巴(levodopa, LD)和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agonists,DA)治疗方案为主。以震颤起病、60-69岁起病的PD患者常给予单药治疗,而非震颤起病和≥70岁起病的患者临床上予联合用药多见。首次用药中LD用量平均约为279mg/日,随病程的延长、H&Y分期超过2.5的人数增加、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LD日剂量总体呈升高趋势。
3.PD药物副作用调查所见:51.9%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按数量大小排列依次为困倦(23.8%)、恶心呕吐(19.0%)、幻觉(19.0%)、便秘(19.0%)、头晕(9.5%)、下肢水肿(2.4%)、性欲增强(2.4%)、眼压增高(2.4%)、口干(2.4%)、尿潴留(2.4%)。4.患者个体化需求所见:51例(63.0%)患者对PD控制情况不满意,有加药意愿。主要原因是运动症状的改善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中最希望改善的症状:运动症状35例(68.6%),非运动症状13例(25.5%),异动症3例(5.9%)。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主要是运动迟缓32例(39.5%),静止性震颤28例(34.6%),肌强直13例(16.0%)。
5.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所见:剂末现象发生在PD起病后5.4(4.0,9.3)年,服药后4.8(3.5,7)年,LD平均日剂量为600(400,800)mg。开关现象出现在起病后10.0±7.3年,服药后7.2±4.8年,LD平均日剂量为714.3±219.3mg。异动症出现在起病后10.3±5.3年,服药后8.4±4.2年,LD平均日剂量为680.8±305.2mg。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与H&Y分期(P=0.003)、LD日剂量(P=0.000)呈正相关。LD日剂量预测运动并发症的最佳界值为425mg,灵敏度73.33%,特异度90.20%。
6.非运动症状调查所见:发生率为97.4%,主要为认知障碍(78.9%)、睡眠障碍(72.4%)、抑郁(51.3%)、焦虑(48.7%)、疲劳(46.1%)。而患者自我报告中主要为睡眠障碍(78.9%)、便秘(64.5%)、认知障碍(46.1%)、焦虑(43.4%)。49.4%的患者在运动症状发生前出现至少一种非运动症状。在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患者非运动症状(Non-motorsymptoms,NMS)总分与患者当前年龄、病程、H&Y分期、UPDRS总分、UPDRS-Ⅲ得分均呈正相关(r=0.311,r=0.340,r=0.383,r=0.455,r=0.352,P<0.01),此外,NMS总分在震颤与非震颤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P=0.037)。患者的病程与PDSS呈负相关,与ESS、HAMD、SCOPA-AUT得分呈正相关。而H&Y、UPDRS总分均与MMSE、MOCA、PDSS呈负相关,与ESS、HAMA、HAMD、SCOPA-AUT呈正相关。
7.PD患者的生活质量所见:生活质量与患者的运动症状(H&Y分期、UPDRS-Ⅲ)、运动并发症(WOQ-9、mAIMS)和部分非运动症状评分(ESS、NPI、HAMA、HAMD、FSS、NMSQ)呈正相关,与PDSS、MMSE评分呈负相关。
8.PD的影响因素研究所见: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长期使用蚊香”(P=0.000)、“长期饮用储水池水”(P=0.003)与PD的发生有关联。不同年龄阶段的饮食习惯与PD发生的关系上,50岁以上进食肥肉或油炸食品的频率(P=0.045)、25岁以上饮茶的频率(P=0.045、0.033)、25~50岁体育锻炼的频次(P=0.000)和持续年限(P=0.001)在PD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PD患者起病至确诊时程约6个月,首发症状为震颤者比非震颤者更早。
2.半数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在运动症状前,但因此而就诊者极少。非震颤为首发症状者出现的非运动症状更常见、更严重,其中抑郁和疲劳未引起患者自身重视。与非运动症状和异动症相比,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最希望改善的依旧是运动症状。
3.LD仍为医师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起始即联合用药者常见于非震颤起病或年龄≥70岁的患者。半数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主要为困倦、恶心呕吐及幻觉。
4.蚊香、饮用储水池水、进食肥肉或油炸食品等因素应引起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