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0年代经历了一个“自恋的时代”之后,国内外对于自恋的研究越来越多,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最初把自恋视作一种病态的人格障碍,到将其看做一种普遍存在于正常人群中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从对自恋的显性、隐性划分,到近年来最新的集体性——主体性自恋模型的提出,都对自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自恋的集体性——主体性模型提出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在主体性领域进行的,对于集体性自恋我们并不了解,集体性自恋同主体性自恋一样,拥有着过度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集体性自恋是通过集体和人际领域的手段,主体性自恋是通过主体和非人际领域的手段来满足自身对权利等的核心需求。同时,以往的研究表明风险偏好与自恋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恋个体由于对自身能力抱有过度积极的自我概念而表现出风险偏好的倾向,但是这种偏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验证。那么,对于集体性自恋和主体性自恋来说,他们的风险倾向是否受到正性负性框架、任务情境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最新的集体性和主体性自恋的分类方法出发,探讨二者在特质领域和风险决策领域的不同特点。研究一:对集体性自恋问卷进行汉化,并选取陕西师范大学和延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720名,对汉化后的集体性自恋问卷进行施测,从而考察汉化后的集体性自恋问卷的各项统计指标。研究二:选取延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320名,采用中文版集体性自恋问卷、40个项目的自恋问卷和不同任务的风险决策问卷对自恋个体在风险决策这一行为层面的风险偏好进行测量,从而探讨自恋个体在正性负性框架、任务情境下其风险偏好的表现,以及两种类型自恋个体的风险偏好表现差异情况。结论:(1)集体性——主体性自恋模型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同样适用。(2)单因素的中文版集体性自恋量表同样适用于中国大学生。(3)在生命问题任务情境中出现了单向框架效应,即集体性自恋个体在正性框架下和负性框架下都倾向于风险寻求,但在负性框架下的倾向更强烈,主体性自恋则无此差异;(4)在生命问题任务情境中,负性框架下,集体性自恋个体比主体性自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寻求,而在正性框架下无此差异;(5)在个人物品问题任务情境中,两种自恋都出现了经典的双向框架效应,即集体性自恋个体在正性框架下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在负性框架下倾向于风险寻求;而主体性自恋个体在正性框架下倾向于风险寻求,而在负性框架下倾向于风险寻求;(6)在个人物品问题任务情境中,正性框架下,集体性自恋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主体性自恋个体倾向于风险寻求,而负框架下无此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