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研究——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见诸报端,除了对未成年人身体造成伤害外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可言说的影响。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与担忧。  本研究立足社会冲突理论,借助风险传播和框架分析方法,对“中关村二小事件”相关报刊报道进行分析。本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样本选取的依据以及样本的分类标准。第二章从“中关村二小事件”缘何由学校所声称的“偶发受伤害事件”转变成社会公共事件、“中关村二小事件”传播中受众行为机制和媒体行为机制三方面对其新闻报道的社会传播机制进行分析。“中关村二小事件”触及社会长期痛点,亦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校园内的集中体现,媒体对事件的大肆报道激发起社会公众的同理心,在情绪感染和情绪控制的牵引下形成“中关村二小事件”的围观群体。而媒体则通过传递风险信息、监督风险环境、转移风险焦点、协调风险秩序等行动建构“中关村二小事件”的风险沟通框架。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新闻报道的形式视角和内容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中关村二小事件”在媒体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报道视角和报道主题等方面的特征,得出“中关村二小事件”媒体报道具有如下特点:报道数量较多且报道周期较短、多采用评论、消息和通讯体裁、消息来源以媒体人采写为主、以正面舆论引导和促进校园管理为主基调、报道议题集中且话语风格多样。  最后笔者在分析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社会成因的基础上,对提升我国大陆报刊媒体校园欺凌事件报道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即寻求多样报道视角,丰富报道议题;平衡消息来源,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后续报道力度,将报道嵌入社会现实;积极调整国家—媒体关系,降低新闻生产风险等,希望能为日后报刊媒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报道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期刊
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司法独立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司法公正;新闻监督是公众行使新闻自由权的具体体现,同样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在
社会性别论认为,两性除生物学意义外的差异均是由社会文化塑造成的,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故传播学者们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传播领域,审视媒介
本文对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合了帕特南(Rober t Putnam)、林南(Lin Nan)等人的学说来分析媒介集团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本,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传播学中的相关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虚拟品牌代言人策略,作为品牌传播的有效武器。但是,目前中国广告学术界对于品牌代言人特别是虚拟品牌代言人策略问题尚缺少系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国电视媒体行业陷入受众流失的困境,电视节目受到网络自制节目等的挑战,为了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国内一度出现了引进国外热播节目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