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居党的干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是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头人”。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的“基层工程”,是基层领导班子人才资源的“战略性储备”,也是解决目前村居党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相对陈旧、观念相对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选拔培养一大批年轻优秀的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使村居党的干部后继有人,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组织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功能才能日益凸显,从而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基本和相关概念界定。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因此需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和工具,主要有委托—代理理论、人职匹配理论以及激励理论。同时界定了后备干部的概念、历史沿革以及特殊性。第二部分主要阐释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实践现状。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村居党组织班子队伍结构的需要;是提升村居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创新管理的必然要求;促进党组织在基层的服务功能发挥的根本需要;是推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并且罗列分析了中国目前在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选拔、培养、使用、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以浦东新区祝桥镇为例来阐释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的总体概况、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对结构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阐述了祝桥镇的建设举措,一是积极探索公开选用机制,拓宽选拔渠道;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完善“培养”通道;三是合理安排岗位,畅通“使用”通道;四是建立合理制度,积极规范“管理”通道。在这些举措的促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四部分是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及其成因。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过大的流动性,不够健全的选拔机制,不够规范的日常管理以及严重的备而不用的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思想层面的。第五部分是村居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首先提出要创新干部选拔机制,增强公信力,其次要完善培养教育体系,提升综合素质,第三要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激发工作热情,创造新的日常管理机制,以提高工作绩效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