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动车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污染环境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轨道交通有运量大、速度快、能源消耗低一级的特点,且对路面无要求,因此轨道交通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尽管轨道发展很迅速,但不能满足城市全部区域的居民出行需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很严重。为了阻止小汽车进入中心城区,而且要满足远距离出行者的需求,学者们将停车场与轨道两者进行结合,衍生出了停车换乘的概念,即基于轨道的停车换乘系统(ParkandRide,以下简称P&R)。
基于轨道的P&R不仅仅发挥“P”的作用,主要是运用其“R”的功能拦截小汽车进入城市中心区域,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因此一个好的选址位置,可以更大的发挥轨道P&R停车场的功能,更大程度上的引导小汽车的乘客换乘轨道交通,而轨道P&R规模的准确预测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更好的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文章分析了山地组团城市的轨道P&R特征,总结轨道P&R选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在城市未建设轨道P&R为前提下,利用空间分析理论,以山地组团城市为前提,重新确定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并分别对轨道P&R吸引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周边道路可达性、周边POI数量进行单因子适宜性评价,运用因子权重的计算方法,计算各个单因子的权重,对单因子进行叠加,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得到轨道P&R备选点集合。
在得到备选点集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P&R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以出行时间、出行费用、舒适度成本、出行延误成本为指标建立主观感知费用函数,分析问卷结果,得到出行时间成本、出行货币成本以及出行舒适性成本函数,并将功能分区的影响代入单位出行时间成本的计算中。计算小汽车和P&R出行主观感知费用,设置前景值,分析两种出行方式的损失和收益情况,获取轨道P&R的分担率。最后根据轨道P&R备选点的吸引范围内的小汽车客流量,计算各个备选点吸引范围内轨道P&R的潜在需求量。
基于规模预测的结果,应用双目标终选址模型。以效用最大和成本最低为目标,得到不同的目标函数,并设置约束条件,建立双目标优化模型。将规模预测得到的结果代入函数中,借鉴TOPSIS模型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排序,最终得到了最优的11个轨道P&R停车场备选点。
最后以重庆市为例,假设重庆市内无轨道P&R停车场,以轨道线网为基础,应用选址及规模预测模型得到最终选址结果,将最终结果与重庆市现有轨道P&R 停车场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参考意见。
尽管轨道发展很迅速,但不能满足城市全部区域的居民出行需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很严重。为了阻止小汽车进入中心城区,而且要满足远距离出行者的需求,学者们将停车场与轨道两者进行结合,衍生出了停车换乘的概念,即基于轨道的停车换乘系统(ParkandRide,以下简称P&R)。
基于轨道的P&R不仅仅发挥“P”的作用,主要是运用其“R”的功能拦截小汽车进入城市中心区域,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因此一个好的选址位置,可以更大的发挥轨道P&R停车场的功能,更大程度上的引导小汽车的乘客换乘轨道交通,而轨道P&R规模的准确预测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更好的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文章分析了山地组团城市的轨道P&R特征,总结轨道P&R选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在城市未建设轨道P&R为前提下,利用空间分析理论,以山地组团城市为前提,重新确定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并分别对轨道P&R吸引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周边道路可达性、周边POI数量进行单因子适宜性评价,运用因子权重的计算方法,计算各个单因子的权重,对单因子进行叠加,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得到轨道P&R备选点集合。
在得到备选点集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P&R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以出行时间、出行费用、舒适度成本、出行延误成本为指标建立主观感知费用函数,分析问卷结果,得到出行时间成本、出行货币成本以及出行舒适性成本函数,并将功能分区的影响代入单位出行时间成本的计算中。计算小汽车和P&R出行主观感知费用,设置前景值,分析两种出行方式的损失和收益情况,获取轨道P&R的分担率。最后根据轨道P&R备选点的吸引范围内的小汽车客流量,计算各个备选点吸引范围内轨道P&R的潜在需求量。
基于规模预测的结果,应用双目标终选址模型。以效用最大和成本最低为目标,得到不同的目标函数,并设置约束条件,建立双目标优化模型。将规模预测得到的结果代入函数中,借鉴TOPSIS模型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排序,最终得到了最优的11个轨道P&R停车场备选点。
最后以重庆市为例,假设重庆市内无轨道P&R停车场,以轨道线网为基础,应用选址及规模预测模型得到最终选址结果,将最终结果与重庆市现有轨道P&R 停车场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