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酸菌以生物膜的状态存在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从而更好的发挥益生特性。胞外多糖作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地、风味以及粘稠性,所以在食品加工中备受关注。本试验通过筛选得到10株高产生物膜的乳酸菌,将筛选出的10株乳酸菌进行潜在益生特性的研究,筛选得到益生特性较好的乳酸菌RJ2-1-4和TG1-1-10进行胞外多糖的研究,通过对胞外多糖分泌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主要结果如下:以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的41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其生物膜的形成量进行测定,从中筛选出10株高产生物膜的乳酸菌。经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乳酸菌RM1-1-4、TG1-1-10、RJ2-1-4、TG1-1-11为乳酸片球菌,RJ1-1-4为植物乳杆菌,TG7-1-1为乳酸乳球菌,TG7-1-6为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RM3-14、RM2-1-5为耐久肠球菌,TG5-1-5为肠膜明串珠菌。乳酸片球菌TG1-1-11、TG1-10、RJ2-1-4、耐久肠球菌RM2-1-5表现出较强的耐酸性,植物乳杆菌RJ1-1-4、乳酸乳球菌TG7-1-1、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TG7-1-6、肠膜明串珠菌TG5-1-5、乳酸片球菌RM1-1-4、耐久肠球菌RM3-1-4表现出较好的耐碱性;胆盐耐受试验结果显示,乳酸片球菌TG1-1-11、TG1-1-10、RJ2-1-4、耐久肠球菌RM2-1-5、RM3-1-4、植物乳杆菌RJ1-1-4具有良好的胆盐耐受特性;人工胃、肠液试验结果显示,乳酸片球菌RJ2-1-4和TG1-1-10表现出较好的耐受特性。以前期试验得到的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片球菌RJ2-1-4和TG1-10为试验菌株,通过对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基pH值、NaCl浓度的改变,分析得到胞外多糖的变化规律为:RJ2-1-4和TG1-10在接种量分别为3%和1%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培养时间(6-36 h)的延长和培养基pH值(1.5-8.5)的增大胞外多糖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胞外多糖产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最后,对乳酸菌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乳酸菌RJ2-1-4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为20 g/L,大豆蛋白胨为20 g/L,磷酸氢二钾为8g/L。乳酸菌TG1-1-10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为40g/L,大豆蛋白胨为20g/L,磷酸氢二钾为2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