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腺样体肥大是儿童较为常见病之一。腺样体肥大对患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其治疗过程中,中医药物见效慢,西医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且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研究通过观察前牙反(牙合)儿童早期矫治后腺样体的变化,比较分析中度腺样体肥大儿童与腺样体正常儿童早期矫治前后腺样体的变化、不同的早期矫治方法对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大小的影响、以及早期矫治后鼻咽气道以及下颌平面角的变化,为正畸临床早期矫治伴有腺样体肥大的错(牙合)畸形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已完成早期矫治患者共321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者176例,其中腺样体正常者82例(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龄9.02±1.25),和腺样体中度肥大者94例(男46例,女48例,平均年龄8.45±1.33),均采用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Ⅰ类前牙反(牙合)者145例,其中腺样体正常者70例(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8.94±0.90),腺样体中度肥大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8.88±0.87),均采用“2×4”矫治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在自然头位拍摄头颅侧位片,运用Wincep9.0软件进行测量分析,对其早期矫治前后腺样体厚度(矢状径)、鼻咽腔宽度、上气道部的鼻咽气道、软腭上后气道、悬雍垂尖后气道、会厌谷后气道、软腭至腺样体之间最小气道、以及下颌平面角分别进行测量。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各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组之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儿童(伴有或不伴有腺样体肥大)前方牵引治疗后,腺样体厚度及A/N比率值有明显减小(P<0.01),鼻咽腔宽度明显增加(P<0.01);鼻咽气道间隙、软腭上后气道间隙、悬雍垂尖后气道间隙、软腭至腺样体之间最小气道间隙均明显增加(P<0.01),下颌平面角显著增大(P<0.01)。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儿童前方牵引矫治后,腺样体肥大者比腺样体正常者A/N比率减少更多(P<0.01)。2、骨性Ⅰ类前牙反(牙合)儿童(伴有或不伴有腺样体肥大)“2×4”技术治疗后,腺样体肥大者与腺样体正常患者各项测量中,只有鼻咽腔宽度明显增加(P<0.01),其他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伴腺样体中度肥大儿童前方牵引治疗后腺样体厚度减小,上气道间隙(除会厌谷后气道间隙)外均改善明显,下颌平面变陡;骨性Ⅰ类前牙反(牙合)伴腺样体中度肥大儿童“2×4”技术治疗后除鼻咽腔宽度增加外,其他各项测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临床上对于适用前方牵引治疗伴有腺样体中度肥大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全身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多学科的诊断和治疗,促进上颌发育,纠正错(牙合)畸形的同时,扩宽患者上气道,降低腺样体切除概率,进而达到提高患者口腔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