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T辅助性(Helper T, Th)细胞17是一种新的Th细胞亚型,已有研究证实它能够通过产生白介素(Interleukin,IL) 17A、IL-17F以及IL-22等细胞因子,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从而引起了Th1/Th2细胞的经典模式的调整[1]。目前,关于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中的研究很少,其相关的变态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探讨AR小鼠与正常小鼠、IL-17抗体干预后的AR小鼠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相关免疫学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AR发病机制中Thl7细胞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潜在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选取BALB/c小鼠30只,雌雄各半,分别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经典致敏法制作模型组和干预组BALB/c小鼠AR模型,造模成功后干预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同方法同剂量给药。采集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并分析各组小鼠IL-17、IL-4和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并取鼻粘膜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测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 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及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实验结果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三组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齐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LSD法)。偏态或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多组数据的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平均秩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均激发出典型的症状,按评分标准造模成功。干预组经过干预后,喷嚏明显减少,偶有流涕,挠鼻现象基本消失。三组小鼠症状学分析模型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q值分别为10.22、9.10,P值均<0.05)。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IL-4及鼻粘膜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Z值分别为14.6、16.58、8.19,P值均<0.05);而IFN-γ水平明显降低(q=8.02,P<0.05)。干预组IL-17、IL-4、RORγt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q/Z=11.03、13.90、6.95,P<0.05):而IFN-Y有所升高(q=6.9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发生炎症性反应,纤毛中断、柱状细胞充盈、杯状细胞增多,血管扩张,腺体增生、扩张,粘液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干预组改善显著。结论在AR超敏反应中,除了与大多数研究中一致的结果——关于AR中,Th1/Th2细胞因子平衡问的Th2细胞因子过度极化以外,Th17细胞的分化亦占优势,而Th1细胞受到抑制。在经过IL-17抗体干预后,Th2、Th17细胞免疫性细胞因子数量均明显减少,炎性反应减退。提示这种特异性抗体治疗有一定的有效性。这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说明抑制IL-17可以减轻变应性鼻炎的症状,而针对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干预措施更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反应的重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