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研究——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视角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涉及的人口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城镇化过程中转移到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第二类是留在农村的人口,第三类是城镇中的原住居民,本文以转移到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为视角,基于淮河流域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进行研究,通过探讨淮河流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寻求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机制,力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城镇化进程合理、有序、高效,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首先,本文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对城镇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之后,对城镇化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概括归纳城镇化的概念和相关阶段,对城镇化相关理论、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聚集-扩散理论、三元结构理论等。同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其次,对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别从经济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土地城镇化水平、环境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然后,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视角做实证分析,建立了淮河流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河流域各地级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再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最后,基于淮河流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综合评价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道路包括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模式创新,着重交通枢纽带动作用;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引领、制度保障,加速资本积累等,最后提出促进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消费率是反映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指标,现阶段我国消费率的屡创新低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我国消费率涨落的现状——我国消费率屡创新低作为切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