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新建开发区的建设通过征用大片农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活动,将许多乡村景观迅速改造成工业区和住宅区,同时也破坏了原本以当地农民为主的地方社会关系网络。因此,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乡村社区结构受到剧烈冲击,当地农民被统一安置到新建的拆迁安置社区内,原有的居住格局被打散;同时,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远离家乡来到开发区工作,大多租住在开发区周边新建社区内。因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的社区内主要集聚着本地拆迁安置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两类群体,构建起本地失地农民和大量外来劳动力混居的社会空间。这两类群体都同时面临着身份重构和社会网络重构的压力;此外,由于他们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新建社区又是矛盾突发的空间,这些都必然导致开发区周边居民地方感的严重缺失,威胁到开发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进居民间的交流,促成集体记忆和新的社会网络,从而有助于居民构建对地方新的认同和情感依附。本文旨在分析社区公共空间对新建社区居民集体记忆和社会网络建构的影响,进而分析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中的独特价值。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第二章是相关研究综述,主要对社区、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感、社区地方感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本文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即关注社会网络重构和集体记忆建构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社区地方感影响机理的研究;第三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对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主要从社会网络重构和集体记忆建构两方面构建了影响机理框架;第四章结合对长沙经开区周边两个示范性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调研,初步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机理;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启示,基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中反应出的问题,提出了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若干建议,对本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做了总结。论文认为,居民地方感的建构有赖于居民间的交流,而社区公共空间是开发区周边居民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网络的重构和集体记忆的建构来增强居民社区地方感。具体来说,社区公共空间是社会网络重构的重要空间载体,主要通过建立两类群体之间基于地缘关系的交往实践,参与社区组织等方式促进来增加社区地方感,它不仅有助于失地农民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也有助于本地人与外地人建立交流渠道,从而增进彼此信任、减少隔阂和误会。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是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载体,也是讲述故事,延续和创造集体记忆的场所,主要通过地方仪式、节庆活动、故事分享来增强社区地方感。基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新建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发区建设的确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原有交流网络,但集中居住的当地农民却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延续和创造了集体记忆。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成为当地人与外来租户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通过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系,外来务工人员得以与本地失地农民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并建立起新的社会网络,从而为地方感重构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建议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地方感构建载体的功能,一是要增强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中来;二是要在社区公共空间发扬特色传统文化和节日庆典,延续集体记忆;三是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保证社会网络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