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福建柏属的单一种植物,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也是我国珍贵的濒危物种,具有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5个种源福建柏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景观型福建柏进行良种选择。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福建柏ISSR-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10×PCR buffer 2μl, Mg2+浓度1.8mmol·L-1, dNTPs浓度0.25 mmol·L-1, Taq酶浓度0.25U,引物浓度0.7μmol·L-1,模板DNA 50ng;扩增体系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48.6℃退火40s、72℃延伸2mmin,40个循环,72℃延伸7mmin。2、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17条;对供试的45个福建柏样本共扩增出23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17个,占总位点的91.56%;各个引物扩增位点在9-19个之间,平均13.94个;多态性位点在8-18个之间,平均12.76个;各个引物检测出的DNA片段大小在200-4500bp之间。3、利用引物UBC854、UBC849、UBC857、UBC860和UBC840构建了45个福建柏样本基于ISSR分析的DNA指纹图谱。4、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45份福建柏样本进行分析,得到总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156,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48,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10,Shannon信息指数1为0.4016,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610。样本间遗传相似度在0.5949-0.8481之间,平均为0.7492;遗传距离在0.1499-0.5193之间,平均为0.3078。5、35个种源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6.16-54.43%之间,平均为37.67%;总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31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076,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44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53,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444。种源间遗传相似度在0.6203-0.8608之间,平均为0.7540;遗传距离在0.1499-0.4776之间,平均为0.2914,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泉州市丰田林场种源和泉州市竹园林场种源,亲缘关系最远的是三明市尤溪林场种源和韶关市罗坑自然保护区种源。6、福建省内7个福建柏居群共扩增出187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数为78.90%;多态性位点在36-150个之间,平均8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5.19-63.29%之间,平均为37.07%。7个居群Na, Ne、h、和I指数分别为1.7890、13517、0.2150和0.3337,7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Ht为0.2072,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320,种群间分化水平Gst为0.3629,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780。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在0.8324-0.9523和0.0489-0.1834之间,平均为0.9038和0.1047。7、5个省份的福建柏居群多态性位点在59-187个之间,平均111个。5个居群总的Na、Ne、h、I遗传多样性指标分别为1.9156、1.3861、0.2352、0.3663;5个居群的Ht、Hs、Gst指标分别为0.2410、0.1583、0.3432。群体间遗传相似度在0.8412-0.9436之间,平均为0.8900;遗传距离在0.0581-0.1729之间,平均为0.1414。8、根据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方法将35个福建柏种源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32号种源;第二类为10号种源:第三类为2号、5号、7号、9号、11号、16号、22号、33号、34号和35号共10个种源;第四类为1号、3号、4号、6号、8号、12号、13号、14号、15号、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3号、24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和31号共23个种源。将7个福建省种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南平市种群;第二类为漳州市种群;第三类为泉州市、三明市、福州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种群。将5省份种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福建省、广西省和湖南省种群;第二类为广东省;第三类为四川省种群。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景观型福建柏的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并确定相关评价因子和权重。根据这一体系,为入选实验的16株福建柏各性状指标进行评分,结合权重值计算综合评分值,结果显示等级达到Ⅰ级的为10号和11号,达到Ⅱ级为3号、9号、12号和14号,其余10株全为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