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淋病一直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各性病病种中居第二位。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一直是淋菌感染治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耐青霉素淋球菌(PPNG)和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分别与1976年与1985年被首先发现并确认。此后,耐药菌株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在一些亚洲及非洲国家。近年来,喹诺酮敏感性降低淋球菌菌株(QRNG)在东南亚国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出现,其流行率非常之高,致使此类药物在这一地区已经退出了淋病治疗的阵线,QRNG还蔓延到一些欧洲国家。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零星报道。为了监测中国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发现其流行趋势及特征,全国性病控制中心自1987年以来就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了耐药淋球菌的监测工作。淋球菌分型有助于我们对淋病传播以及耐药菌株流行状况的了解,为性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传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如营养分型和血清分型曾用于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但由于这两种分型方法存在其内在缺陷,如费时、费力、需要活的菌株、分型能力有限等,这些缺点限制了这些分型方法的进一步运用。近年来一大批基于基因水平的分型方法不断涌现,这其中包括基于PCR-RFLP技术的opa基因分型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有着比传统方法更强的分型能力。全文总共分三章,各章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淋病耐药监测我们采用纸片酸度法测定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对济南、福州、南宁地区2005年收集到的379株淋球菌进行了检测,其中济南99株,福州200株,南宁80株。在379株淋球菌中,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阳性率为26.6%;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阳性率为28.2%;耐环丙沙星淋球菌的阳性率为98.4%,仅有6株为中度敏感;未检测出对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也未检出,但敏感株阳性率仅为60.7%、中度敏感株阳性率为39.3%。由此可见,三个地区分离的淋球菌中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包括PPNG和TRNG)所占比例较大,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为治疗淋病的有效药物,但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明显,应严密监测。第二章淋病奈瑟菌op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与评估建立了淋病奈瑟菌opa基因分型方法,并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做了评估。方法的建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1.淋球菌基因组DNA模板的制备;2.淋球菌opa基因的扩增及扩增片断检测;3.opa基因扩增片断的限制性酶切:包括分别进行的TaqⅠ酶切和HpaⅡ酶切;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切基因片断的分离;5.凝胶成像及成像后图像的输出与保存;6.用GelComparⅡ专业分型软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估。方法的建立评估中我们选取淋病患者26例,17例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性病科,这其中有4例来自2对两两之间有性接触的性伴,剩余13例未承认他们之间有任何性接触;9例来自山东省皮防所,这其中也有2例来自1对两两之间有性接触的性伴,剩余7例也未承认他们之间有任何性接触。26株淋球菌经过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别酶切后,我们发现无论是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还是限制性内切酶HpaⅡ,存在性联系的菌株之间opa基因被酶切后具有相同(100%)的长度多态性,而无任何性联系的菌株之间它们的opa基因被酶切后未发现具有类似相同的长度多态性。试验中实验室结果与患者所提供的性接触信息完全吻合,相互印证。第三章淋病奈瑟菌opa基因分型方法的流行病学应用淋病在中国是最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了解淋病的传播路线及方式有助于制定淋病的控制措施。本章的目的是调查中国四个不同城市opa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并考察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我们对从南京、济南、福州、南宁四个城市收集来的330株淋球菌进行opa基因分型,同时收集相应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在这330株淋球菌中产生了309个opa type,其中292个opa type各包含一株淋球菌,17个opa type各包含两株或以上的淋球菌。Opa基因分型方法印证了临床资料显示的9对性伴侣之间的接触,另外还进一步揭示了9个opa cluster和8个similar pair,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或近或远的性联系。Opa分型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淋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用这种技术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比患者提供的性接触信息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淋球菌的传播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