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与竞争的状态。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止于1991年。在冷战时期,作为与苏联接壤的小国,芬兰是极少数能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的国家。冷战时期芬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决定的。本文将围绕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展开论述,主要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是什么?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其实并不是从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的时候才逐渐形成的,其开始于1944年9月苏芬继续战争的结束。继续战争中芬兰的战败是芬兰对苏政策的分水岭,而1944年至1947年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影响并塑造了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之后芬兰的对苏政策也是芬兰在1944年至1947年间的对苏政策的延续。因此本文把1944年作为论述冷战时期芬兰对苏政策的时间与逻辑起点。至于冷战时期芬兰对苏政策的特点,其可以概括为对苏妥协。具体而言,以1956年苏联归还波卡拉海军基地为界,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4年至1956年为第一阶段,其对苏政策的目标是恢复受到损害的国家安全,原则是迎合苏联,手段是一种变通的“中立”;1956年至冷战结束为第二阶段,其对苏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对苏政策的原则是不得罪苏联,手段是中立。   为什么冷战时期芬兰会实行对苏妥协的政策?芬兰对苏妥协政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必然性是由国际格局的改变和苏芬关系的历史决定的:首先是国际格局从冷战前的多极变为冷战时的两极,由于潜在盟国数量的减少,芬兰采取与苏联对抗政策的可能性降低了;其次是芬兰在冷战前与苏联两次战争的经历使得芬兰的政治精英意识到,作为与超级大国相邻的小国,对抗政策根本没有出路。因此,妥协取代对抗成为了芬兰在外交政策上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冷战时期芬兰的对苏政策能够取得成功?在冷战中,芬兰在对苏政策的指导下用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更大的国家利益,很好地维护了国家安全,这充分说明其冷战时期的对苏政策是成功的。芬兰对苏政策成功的直接原因是这一政策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可以从地缘政治、国内政治和芬兰领导人个人三个层面得到解释:从地缘政治上来说,芬兰的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北欧的均势这两大因素使得苏联在冷战中没有很强的控制芬兰的必要性,这就给芬兰的对苏政策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从国家层面来看,芬兰的民主政治体制比较稳固,芬兰共产党的势力较弱,芬兰国内民众对苏联的态度也比较积极,这些都增强了芬兰对苏政策的稳定性;从个人层面来看,冷战时期芬兰的最高领导人,尤其是巴基锡维和吉科宁两位总统是该时期芬兰对苏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对扭转国内反苏风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都与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些使得芬兰的对苏政策更易获得苏联的认可。其中,地缘政治因素是芬兰对苏政策成功的基础,国内的因素是保障,个人因素则起到了中心的作用。
其他文献
伴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挑战。如何调整政治与社会结构,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改革现有的
学位
随着我国PPP项目增多,单纯依靠施工承包的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建筑企业在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逐步转变为建筑企业间融资、管理、运营等综合能力的竞争,由单一的建设施工盈
本文选取民间花会组织中的开路会飞叉技艺为对象,采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老会为个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构建资料
学位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对化石资源枯竭的担忧、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探求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高效、洁净、优质、安全的未来新型能源.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机械电子工程作为机械结构、运动空间、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设计,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智能化程度依然不高。本文将通过机械电子工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你真幸福,每天在温岭的上空飞来飞去!要注意安全哦!”这是一位朋友在看了我发在朋友圈中的航拍照片后给我的留言。其实,每天在温岭上空飞来飞去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航拍无
城市噪声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不论是工业生产、建筑项目施工还是交通运输等,都会产生噪声污染.以当前城市噪声污染的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