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硬化是由慢性肝病引起肝细胞损伤的终末期肝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肝组织纤维化及结构的严重破坏导致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常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的风险,是晚期肝硬化凶险及致命性的并发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通过常用临床指标早期识别EVB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通过临床常用指标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但对EVB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临床常用指标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EVB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评估,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为出血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25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的患者为非出血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胃镜结果、超声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差异的指标(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0.54%,女性占39.46%,男女比为1.53:1,大部分患者在40岁以上。2.两组患者的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静脉曲张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73.427、65.780、16.355,P<0.05)。3.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较非出血组显著延长(P<0.05)。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非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肌酐(CRE)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腹水、Child-Pugh分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静脉曲张、PT、TT、PLT、ALB、FIB、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腹水、Child-Pugh分级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0.874,95%CI:0.788 to0.968,P=0.01)是肝硬化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P<0.05),红色征(OR=4.106,95%CI:1.392 to 12.113,P=0.011)、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4.389,95%CI:1.084 to 17.774,P=0.038)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红色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为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2.PT延长、血小板减少可能并不直接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