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意识、作家习气与古代文学批评——以闺秀、理学家和僧人为中心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作家身份的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习气,这些习气影响着文学创作,使作家的文学活动带有明显的身份意识。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着以作家群体的习气来批评单个作家创作的现象,这种批评角度将作家的身份意识与习气联系起来,看到习气对文学巨大作用,是批评家“以人论诗”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独特视角。本文试图通过对闺秀、理学家和僧人三种群体的创作和批评进行分析,探究出身份意识,作家习气和古代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理论根源。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从闺秀、理学家和僧人三种群体为切入点的原因,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以习气论诗”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和思路。第二部分从总体上分析了“以人论诗”的三个维度,说明古代批评家普遍存在着从作家的性情、人品和身份角度进行文学批评的现象,阐述了习气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闺秀、理学家和僧人三种群体进行个案分析,作为非职业的“边缘”作家,他们在创作中往往显现出强烈的身份特征,这些特质使得他们成为古代诗人中相对独立的三个阶层,其作品显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气象,古人通常称这些特征为“脂粉气”、“头巾气”、“蔬笋气”,也就是三种作家群体的习气,笔者对这三种习气进行细致地探讨,表明他们的身份意识、习气和古代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第四部分是结合上文发现大多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着否定“习气”的现象,本段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诗文之道在不染习气”产生的理论根源,找到“以习气论诗”的理论支柱。
其他文献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小说而而观》是英美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本书中的节奏理论,将音乐术语引入文学理论,引起国内外许多
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与描绘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毕飞宇在书写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女性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他以独特的视角探寻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生存状态及其悲剧命运,流露出对女性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毕飞宇对女性生存现状书写的自觉,为同时代多数男性作家所不及。因此,有必要对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困境做深入探究。论文拟从女性生存困境的呈现、女性生存困境书写的特点及女性生存困境书写的原因
学位
关于区域形象的建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重视。如何建构良好的区域形象,增强地区软实力,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电视媒介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