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结直肠息肉临床及内镜下的特点目的:本课题研究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临床及内镜下特点,分析其相关数据。以期使消化科及内镜室临床医生对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状况以及内镜下息肉大小、分布、形态等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本研究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并行内镜下治疗及病理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群体,根据WHO2010年的肠道息肉病理分型为标准,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息肉发生部位、大小、数量、形态。了解其相互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计2002例患者,其中男1336例,女666例,发现并行活检的息肉3837枚,腺瘤性息肉1790枚,非腺瘤性息肉2047枚。2.乙状结肠和直肠占息肉发病部位的前两位,男性患者降结肠及脾曲息肉发生率明显多于女性(P=0.013);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错构瘤与锯齿状腺瘤男性较女性发生率高。3.直肠息肉好发于30岁以下患者(30.91%),乙状结肠息肉好发于31-60岁患者(40.20%),横结肠(肝曲)息肉好发于60岁以上患者(14.49%)4.30岁以下患者,直径小于2mm息肉占30%,直径6-10mm息肉占21.36%;3-5mm息肉在低、中、高三个年龄段中分别占31.36%,57.51%,62.37%,11-19mm息肉在低、中、高三个年龄段中分别占6.36%,3.70,1.41%,均有统计学差异。5.Ⅰ型息肉在各年龄组间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Ⅱ、Ⅲ型息肉中、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发生率高(P<0.001);低年龄组患者发生Ⅳ型息肉136枚(30.9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患者(P<0.001)6.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平均直径分别为3.07±1.97mm,3.77±3.63mm,多小于5mm;管状腺瘤及锯齿状腺瘤平均直径分别为5.22±4.93mm,5.15±4.02mm,多小于10mm;而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错构瘤平均直径分别17.62±8.73mm,13.34±10.83mm,11.96±9.48mm,多大于10mm,不同病理类型时息肉的平均大小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息肉病理类型与息肉大小之间有紧密联系。7.3837枚息肉中出血性息肉930枚(24.24%),非出血性息肉2907枚(75.76%);非出血性息肉症状前三位为复合症状(19.65%),腹痛(17.51),腹泻(14.65%)。出血性息肉平均直径明显大于非出血性息肉(P<0.001)。出血性息肉多集中于左半结肠(77.20%),尤其是直肠。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锯齿状腺瘤出血发生率较非出血组明显增高(P<0.05);而管状腺瘤则相反。非腺瘤性息肉中,错构瘤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0.001);而增生性息肉则相反;炎性息肉两组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结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的好发部位有向口端移动的趋势。男性患者降结肠及脾曲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2.结直肠息肉直径以5mm以下为主;30岁以下患者多发生直径2mm以下及6-10mm的息肉;直径3-5mm大小的息肉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率逐渐上升;直径11-19mm大小的息肉随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下降;炎性及增生性息肉直径最小,管状腺瘤及锯齿状腺瘤直径居中,而绒毛状息肉、管状-绒毛状息肉及错构瘤直径最大。3.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表现以山田Ⅱ型为主。Ⅱ、Ⅲ型息肉好发于30岁以上年龄段,而Ⅳ型息肉好发于30岁以下年龄段。4.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多见,其次为锯齿状腺瘤和炎性息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错构瘤及锯齿状腺瘤男性较女性发生率高。5.直肠息肉最容易出血。息肉体积越大,出血可能性越大。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以及错构瘤较易出血。第二部分肿瘤性息肉与上皮内瘤变的关系分析目的:本课题分析肿瘤性息肉与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检查与治疗。方法:本研究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并行内镜下治疗及病理检查,且病理结果为肿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群体,根据WHO 2010年的肠道息肉病理分型为标准,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性息肉患者及发生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息肉发生部位、大小、数量、形态。了解其相互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计2021例患者,发现息肉3665枚,发生和未发生上皮内瘤变患者分别为319例和1702例,上皮内瘤变发生率15.8%。未发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分别为3230枚、305枚、130枚。2.男性与女性发生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分别为318枚、117枚(12.7%,10.07%),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P=0.02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男性较女性多发(P=0.027),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602)3.低、中、高三个年龄组患者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15%、13.58%、9.66%,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三个年龄组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2.21%、10.21%、5.52%,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三个年龄组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2.94%、3.36%、4.14%,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上升,但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1)。4.未发生、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的平均直径分别4.83±4.90mm、8.72±7.71mm、15.78±12.54mm,三组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5.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回盲部)五个部位息肉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5.93%、12.55%、13.27%、7.48%、7.99%。左半结肠息肉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13.60%、7.79%;P<0.001)。6.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P<0.001),其他类型息肉发生上皮内瘤变多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7.Ⅰ-Ⅳ型息肉上皮内瘤变的发病率分别为0.37%、8.00%、16.90%、28.30%,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型息肉发生低、高级别瘤变分别为16.80%、11.51%,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上皮内瘤变发生率(P<0.001)8.发生和未发生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出血率分别为42.5%,22.35%,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低级别和高级别瘤变息肉的出血率无差异(P=0.964)结论:1.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性别无明显相关。2.上皮内瘤变在中、高年龄组发生率均高于低年龄组,且在中年龄组发生率最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有相同变化趋势。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有不断增高的趋势。3.息肉直径越大,越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且上皮内瘤变级别随息肉直径增加而递增。4.左半结肠息肉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5.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更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Ⅳ型息肉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息肉。7.伴有上皮内瘤变的息肉更易出血。第三部分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了解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3月至2010年9月间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61例患者与33例体检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电话追踪最终诊断及疗效。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的阳性率为68.94%,疑诊率为24.84%,阴性率为6.21%,检出率为93.79%。通过手术及小肠镜活检最后确认,胶囊内镜的确诊率为83.78%,特异性为88.89%,假阴性率11.11%。血管畸形、肿瘤及克罗恩病占OGIB发病原因前三位。胶囊内镜在检查结果异常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明显长于体检者。结果阴性的OGIB患者自愈率较结果阳性的患者为高(P=0.025)。结论:胶囊内镜对OGIB患者检出率及确诊率高,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