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中国人口迁徙空间格局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迁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地理过程之一。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47亿,已成为全球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此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及其在空间的集疏过程,势必将对集聚的城镇地区、迁出的农村地区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广泛而强劲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时空大数据使得基于个体粒度的海量轨迹信息观测大规模人口行为的时空特征成为可能,数据中包含的人物、时间、地点的高精度信息为研究中国人口的空间迁徙提供了足量、足精度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移动大数据构建人口迁徙的关系矩阵,完整刻画出2015年春运期间中国人口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循环流动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基于春运期间人口省际迁徙的显著空间规律性,分别对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33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人口迁入、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计算;在地级行政区划层面对中国人口省际迁徙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口迁徙这一重大社会现象对于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1.论文在省级行政区划研究层面识别了中国14个人口迁入省和17个人口迁出省;在地级行政区划研究层面识别了94个人口迁入市和242个人口迁出市。在空间上,人口主要迁入地的“沿海绵延”和主要迁出地的中部“人口塌陷”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口省际迁徙活跃地区空间分布的“双纵”格局。通过与“六普”数据及以往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发现,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各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规模差异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验证了利用百度迁徙数据、本文技术方法对中国人口迁徙进行研究的科学性。2.论文基于人口流迁的空间路径构建中国城市网络,对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城市的功能进行研究和识别,并指出:基于人口省际流迁的中国城市网络存在小世界现象,人口流迁的空间格局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下均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与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口流迁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框架性的导向作用。论文提出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的网络城市功能识别方法,这一方法揭示了我国网络城市的节点属性,辨识了人口资源流通对于网络城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城市网络交互复杂关系、城市功能多样性的认识。3.代理变量的种类扩充与指标细化是当前中国人口迁徙影响因素研究深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代理变量作用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却被严重忽视。本文利用编程进行大规模回归计算,将中国人口省际迁徙重力模型代理变量的回归系数推算至地级行政单元层级,以此考察影响人口迁徙的各类因素在不同区域之间作用效应的差异性。研究指出:首先,中国人口省际迁徙影响因素在人口迁出地与迁入地的作用强度存在非对称性,无论从整体作用还是特定因素,其作用强度均呈现出迁入地变量高于迁出地的非对称特征;其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三产比重、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不仅对于人口迁徙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同时其解释力的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再次,中国人口省际迁徙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这一结论证实了流动人口在省际迁徙过程中存在空间效仿行为;最后,2015年春运期间中国人口省际迁徙距离衰减系数为-1.970,论文同时展示了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人口迁徙的距离衰减系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4.在区域尺度和个案研究中,论文对中国东北三省、长三角城市群、19个重点城市人口流迁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在东北三省研究中,东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高等级城市之间,流动人口具有向南、向京津等国家级中心城市集聚的显著空间特征;论文通过截面分析验证了城市人口规模对于人口双向迁徙强度的正效应和人口密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对于人口双向迁徙强度的负效应,人均GDP、建成区面积作为迁出地变量时的推力效应及工资水平、人均储蓄余额、房地产开发投资作为迁入地变量时的拉力效应;迁入地变量人均教育支出在东北内部人口迁徙和东北人口外迁两个模型中具有突出的解释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北迁徙人口中家庭迁居、外迁后定居的比重很高,侧向证明了近年来东北人口流失的现实状况。其次,2015年春运期间长三角吸纳了全国近1/4的流动人口,是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区。在人口迁徙的空间特征上,长三角城市群与全国城市之间人口迁徙的空间特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层级特征。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基于日常期间人口流动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密度为0.711,达到逾渗阈值0.5,整体网络联系表现出一种强联结状态,同时存在明显的“小世界”现象;最后,论文对2016、2017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规模前19位城市城际人口流迁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弥补以上研究数据为省际人口流迁的不足,并指出:19个重点城市中仅重庆为人口迁出地,表明中国人口流动集散的核心城市以经济发达的人口迁入地为特征的现实情况;从人口热力强度来看,广州在两年中总迁徙热力均为首位,第二、三、四位均分别为成都、深圳、北京,即这两年中中国人口核心集散地的位序未改变;从2016年和2017年春运期间人口总迁徙热力变化来看,呈现出基数大的城市人口热力增加规模更大的特征,即“强者恒强”的极化效应;基于迁徙平均距离和热力的高低关系,19个重点城市可分为长距离高热力城市、短距离高热力城市、长距离低热力城市和短距离低热力城市四种城市类型。5.流动人口的省际迁徙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大社会现象。由于人口的流动行为具有频繁性、迅速性特征,使得难以准确掌握一个时间节点下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规模,进一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各城市实有人口数量争论的产生。本文结合传统普查数据与移动大数据,对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的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估算,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及其影响机制。这篇论文是国内较早一批利用移动大数据在人口地理学领域开展研究的文献之一,其研究视角具有前沿性,研究技术、方法、结论具有创新性。论文一方面丰富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在研究结果的精度、时效性上较以往基于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官方渠道数据研究具有明显的提升。论文在人口省际迁徙的空间特征、流动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对于中国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对理解人口迁徙这一转型期中国正在经历的重大社会现象、审视中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最近正值高校毕业生应聘高峰期.公司也有一个大规模的招聘计划.所以这几天我经常与应聘的学生谈话,居然有一个新的发现以往我认为人的学历越高.他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就越强.担心顾
<正>2010年初,奥迪A4L汽车爆出"烧机油"事件,被当时的各大媒体炒得火热。近些年,围绕着德系车烧机油的问题,来自各地车主的投诉不少,这让一向钟爱的德系车的朋友心中笼罩着一
本文通过对中俄的经济发展历史的了解,及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提出了解决中俄相关贸易发展的对策。这将对两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会促进两国贸易的合作,使两国的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己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研究案例,
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学专业如何创新学科教学,如何更
中国还没有世界级名牌,但在国内知名的品牌已经不少。整体上名牌的发展、名牌事业的现状与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企业正在孜孜以
<正>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
期刊
<正>与过去常见的经济合作协议不同,TPP增加了"战略合作"的内容,涵括了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TPP的初步目标,是在2015年时实现成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