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的我国城市与乡村地域变化迅速,导致乡村地区“乡村性”变化明显,传统乡村逐渐衰退与没落,同时乡村重组也在加速,因此,城乡空间差异及其转换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区域内大量分布着集中连片贫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受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较慢,因此,乡村发展与转型是西南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该区域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2012年国家扶贫开发办发布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涉及西南地区的201个县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将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主导产业结合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城乡整体性,借助ArcGIS、SPSS、Geoda和EXCEL等工具,选择双层次测度方法来对西南贫困地区进行县域乡村性评价,从而认识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乡村性空间差异特征,并提出各类乡村进一步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根据三次产业各自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西南贫困地区201个县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等四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析各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主导型乡村受地形地貌、土壤适宜性、自然灾害等因素限制,乡村发展应保护已有耕地、因时因地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工业主导型乡村受工业结构老化、产品结构老化单一、工业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体制落后、产业规模较小、山谷沟壑阻隔区位条件差等因素制约,因此,应着力推进工艺精细化、生产集约化、技术科技化、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商旅服务型乡村,一般是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影响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该区域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已有成熟景区资源打造多样化旅游线路,同时,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民俗风情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均衡发展乡村类型,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传统且市场不稳定,应加强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二、三产业。(2)采用乡村性指数(RI)模型对西南贫困地区县域乡村性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ArcGIS的自然断裂法进行分级,包括弱乡村性、较弱乡村性、中等乡村性、较强乡村性以及强乡村性,依据分级结果绘制乡村性强弱分类图、空间分布热点图、趋势面三维透视图。西南贫苦地区乡村性指数(RI值)均值为0.265,乡村性处于中等乡村性水平;县域乡村性空间上在南北方向呈倒U型,以永胜县——贞丰县、普定县——三江县一线为界,中间高,两边低,东西方向以永胜县——寻甸县——关岭县——从江县为界面,呈缓慢下降特点;省际与各省域范围内的县域乡村性强弱差异较大。(3)由于西南贫困地区各区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大,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各县域乡村性也有明显差异,根据乡村性差异,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障碍,并提出乡村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方向建议。农业主导型,应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保留部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工业主导型,应加强工业集约化和适度集聚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生态型工业,促进区域持续发展;商旅服务型与均衡发展型,都应以市场为导向,挖掘资源要素突出产业特色,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服务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