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陪读现象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陪读群体。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30%多的家庭存在着陪读现象。近几年来陪读家长更趋于为陪读而举家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体。家长陪读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行为选择。陪读家长能否在城市实现社会适应,关系着子女教育的顺利完成、关系着陪读家长生存状况,关系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L县的农村陪读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化、角色理论,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采用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资料,投入性理解分析资料,对农村陪读家长进行经济、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经济层面上,陪读家长通过职业社会化、家庭消费理性化、以及租房居住能够基本实现经济上的适应。通过职业社会化增加收入,成为被动型陪读家长和随迁型陪读家长经济适应的主要策略。陪读家长理性化消费减少支出,实现了经济适应。 其次,社会层面上,陪读家长通过复制熟人社会、同时扩大与市民的交往,构建城市社会交往网络。随着陪读时间的延长,陪读家长逐渐适应城市城市休闲娱乐方式。 最后,心理层面上,在经济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基础上,陪读家长对城市便捷的生活认同,愿意在城市生活,但是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上存在模糊。经济条件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陪读家长的社会适应困境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由于自身条件、环境、家庭等因素导致职业社会化程度低。户籍制度导致陪读家长角色认同困境,以及在角色实践中的扮演困境。失去住房导致家长在城市落地未生根。陪读家长实现社会适应仅靠家长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制度、市民的参与。因此,本文从制度、城市市民、陪读家长、陪读家庭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