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声唱法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凭借其科学的发声方法先后传入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运用美声唱法的歌唱原理,并根据本国的音乐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本国语言与歌唱发声科学之间的矛盾,使过去认为难以寻求歌唱共鸣的语种均在咬字发声的演唱中达到美声化的艺术规格及共鸣效果,建立起了适于表现本国特色的完善的演唱技巧规范,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并很好的推动了本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带有明显的戏曲和民歌特征,同时由于民族语言的特殊构成方式,使得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咬字、吐字极具民族个性,并形成了演唱中特殊的表现手法,也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世界声乐宝库中独具魅力。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人民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我国原有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却难以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国原有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人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有较大差距,难以为他们所接受。因此,笔者考虑,如何在继承优秀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让美声唱法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进一步科学和巧妙地融入到我们的民族风格中,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本文即是着眼于此,希望通过分析西方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碰撞和交融,让美声唱法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更好地“洋为中用”,并进一步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获得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差异。这一部分通过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所经历的“土洋之争”现象的分析,着重交代了美声唱法在“洋为中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即演唱艺术追求上的差异、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演唱中的音色差异和不同声乐体裁形式的差异;明确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提和背景,指出了美声唱法“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现实迫切性。
第二部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艺术的碰撞和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共性表现因素决定了它们有着碰撞和交融的条件,即审美品格中共同审美需求的碰撞与交融、音乐语言中共同审美要求的碰撞与交融、歌者与观众情感交流中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只要能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问题,就能解决好声乐界“固步自封”和“全盘西化”的矛盾,美声唱法也就能更好的“为我所用”。
第三部分:美声唱法影响下的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新思考。此部分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发展有中国特色声乐艺术的观点和看法,指出要形成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声乐艺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数代人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继承传统、借鉴西洋,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