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ОлъгаСлавникова),俄罗斯著名作家、评论家、记者。她的作品曾入围1997年度布克奖,2006年度“巨著奖”,并获得2000年度“巴若夫文学奖”。其长篇小说《2017》荣摘2006年度俄罗斯小说布克奖的桂冠,斯拉夫尼科娃成为继乌利茨卡娅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她的创作精雕细琢、意味深长、富于幻想、笔法细腻,因此被誉为“乌拉尔的纳博科夫”。评论家们称:“如果没有斯拉夫尼科娃,整个俄罗斯文学景象将难以想象。《2017》融合了多种题材风格,作家借古老的乌拉尔传说和对未来的神秘幻想,为记者展现了一幅当代俄罗斯社会风貌图。作家亚历山大·卡巴科夫曾这样评价《2017》:“这是真正的小说,它表现的不是短篇小说中所描述的细枝末节,而是全部的生活。”反乌托邦文学建立在对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可怕景象的夸张想象之上,因此对人类社会的警示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反乌托邦文学虽然从未占据过俄罗斯文学的主流地位,但承载着俄罗斯忧患意识传统的作家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这一文学体裁。他们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哲理透视,对未来进行幻想和预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鉴于作家及《2017》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作品独特的反乌托邦倾向及其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现状,我们试从反乌托邦视角来解读《2017》。本文旨在:简述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的体裁特征:具体分析小说《2017》中所展示的反乌托邦图景:总结小说《2017》独特的艺术手法。论文全文由前言、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前言部他指出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创新之处、目的及任务。此外,我们还介绍了作家创作经历,其作品艺术特色以及小说《2017》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旨在介绍反乌托邦文学在现代背景下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20世纪见证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月革命使人们相信:革命就是火车头,会迅速地把人类带进社会主义天堂,但是扎米亚金、普拉东诺夫、布尔加科夫等一批具有洞察力的作家们很快看到了实现这一理想过程中的荒谬和可怕之处,于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20世纪下半叶,斯大林统治结束,俄罗斯文学进入解冻时期,反鸟托邦文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80、90年代,由于公开性政策以及书刊检查制度的放松,回归文学浪潮掀起,文学创作空间变得更加广阔。这一时期,卡巴科夫、沃依诺维奇、马卡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等作家创造出一系列作品来反映政治、经济改革以及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精神状态。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苏联乌托邦理想也破灭了,人民在动荡与痛苦的深渊里迷惑、挣扎、反思。托尔斯泰娅、索洛金、斯拉夫尼科娃等作家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俄罗斯历史与现状,以文学的形式来反映广大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反乌托邦意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了传统的题材和体裁特征,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第二章《<2017>中的反乌托邦世界》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题思想、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展现其反鸟托邦图景。作家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再现苏联历史,同时还对不远的未来世界进行了设想。究其实质,历史和未来主题都是为了描绘当今俄罗斯社会现状,揭露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小说中男主人公热爱纯洁之美,在恶劣的社会现实中竭力寻找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意义。女主人公不再是作为美之化身的传统女性形象而存在,而是异化成贪婪、邪恶的象征。第三章《<2017>的艺术特色》着重展现斯拉夫尼科娃这部长篇小说独特的艺术空间。小说无论在时空维度、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别具匠心。过去和未来时空交错,又与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存境况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忧虑。通过运用反讽、象征、隐喻、全息等手法,作家对当下的现实提出了批判、质疑和否定,充分解构了人们心中的呜托邦理想。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扼要的总结、我们从反乌托邦的视角对小说《2017》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发掘了斯拉夫尼科姓在作口中所展现的艺术宝藏。我们认为,小说《2017》无论从主题思想、人物刻画上,还是从艺术手法上,都充分体现了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本论文加深了读者对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以及作家斯拉夫尼科娃创作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材料。《2017》的解读过程无疑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安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也使人们从乌托邦的美梦中惊醒。《2017》作为独具特色的反呜托邦小说值得文学研究者们去研究发现,其对俄罗斯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也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