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存在于育龄期女性中的高发疾病,容易治愈,但是极易复发,常引起许多女性生殖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加剧性传播疾病的易感性。患有BV的女性常伴有盆腔炎,盆腔炎是女性生殖道疾病中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女性中属于多发病。研究表明,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常伴有阴道菌群的改变。本实验通过检测分析临床样本、筛选特殊细菌、动物模型验证、致病机制探索及益生菌干预等几部分,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通过对比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与健康个体的阴道菌群结构,分析三组个体的阴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筛选致病菌、建立动物模型、分析其致病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益生菌干预,以期为临床鉴定及诊治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基于临床Amsel标准,筛选出17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3例细菌性阴道病合并盆腔炎患者、和52例健康者。采集阴道后穹窿分泌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2.采用PCR技术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通过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以得到阴道细菌种属结构图谱,应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凝胶测序法进行特异条带的具体分析。检测16s rRNA基因,具体研究样品中的细菌物种分类。3.分离特殊细菌,包括阴道加德纳氏菌(G.vaginallis)、卷曲乳杆菌(L.crispatus),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作用于小鼠建立动物模型,探究感染机制,同时利用益生菌对动物模型进行干预,检测干预效果。4.检测动物模型指标,包括: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损伤;PAS染色检测组织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含量;DIFF染色检测上皮组织脱落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免疫因子含量等。5.将临床样本与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结果1.从16S与PCR-DGGE结果显示,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的阴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者相比较具显著性差异。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菌门减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菌门增多;阴道加德纳细菌(G.vaginallis)、普雷沃氏菌(P.vaginallis)等厌氧菌数量均增加,卷曲乳杆菌(L.crispatus)、惰性乳杆菌(L.iners)等益生菌数量均有减少。2.动物实验显示,G.vaginalis导致的阴道感染产生强烈的上皮细胞脱落反应,加速了上皮移行情况,而L.crispatus可以起到缓解作用。3.在切片染色中可观察到输卵管损伤,推测细菌有上行行为,即阴道菌群改变造成的感染可导致上行感染。4.动物模型显示,G.vaginalis感染可导致免疫因子表达变化,L.crispatus干预后免疫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有相反趋势。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本身,以及其合并盆腔炎的感染,均改变了阴道的微生态平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异细菌能够感染小鼠产生阴道炎相关症状,推测其致病机制可能是致病菌破坏了阴道壁机械屏障,同时益生菌能够降低感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