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典型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北旱塬作为我国古老的旱作农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生长状况对天然降雨的依赖性较大,本文通过野外人工降雨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年内变化特征,使得农业水土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进一步解决渭北旱塬缺水问题,加快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为该地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均衡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6种植物生育期内株高均呈现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变缓的变化趋势,覆盖度总体呈现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单株地上生物量总体呈现先缓慢增大后迅速增大然后变为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因植物类型不同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其中3_种农作物的地下生物量具体呈现先增大质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3种绿肥作物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先迅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传统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6种植物的株高、覆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3种绿肥作物的地下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根据植物生长变化规律,修正了经典的Logistic曲线模型,能够并利用绿肥作物不同生育期株高实测值和和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来预测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2)3种农作物种植条件下0-25cm的土壤的容重在植物生育期内总体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3种绿肥作物种植条件下条件下土壤容重在作物生育期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的士壤的吸湿系数随着植物生育期的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利用Hydrus-1d软件分析了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金生育期内土壤水动力参数,作物生育期内小麦、大豆、小冠花、毛茬子、红三叶种植条件下楗物生育期内土壤水动力参数的呈现先增大后逐渐趋予稳定,而谷子种植条件下生育期内土壤水动力参数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年内变化程度较为剧烈,变化幅度均大于25%,土壤进气吸力变化幅度在6%-18%之间,土壤的饱和含水量、滞留含水量的变化幅度相差不大均在2.50%-8%之间。
  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0-5cm、5-10cm的土壤有机质在作物生育期内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10-15cm、15-20cm、20-25cm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铵态氮含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3种农作物种植条件下各层土壤铵态氮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种绿肥作物种植条件下0-5cm、5-10cm土壤铵态氮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M”型的变化趋势,10-15cm、15-20cm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硝态氮含量的具体变化趋势为:0-5cm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5-10cm、10-15cm、15-20cm、20-25cm的土壤硝态氮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6中植物种植条件下0-25cm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0-5cm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5-10cm、10-15cm、15-20cm、20-25cm的有效磷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在10%~10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
  (3)6种植物物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内植物株高与0-25cm的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消耗量、硝态氮累积消耗量、铵态氮累积消耗量均线性相关,与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消耗量幂函数相关,在植物生育后期(拔节/分枝期-成熟期)株高与土壤铵态氮累积消耗量、硝态氮的累积消耗量幂函数关系。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内植物地上生物量与0-25cm的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消耗量、硝态氮累积消耗量、铵态氮累积消耗量、有效磷的累积消耗量均对数相关;6种植物种植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内0-25cm的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有机质累积消耗量、土壤铵态氮累积消耗量、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消耗量、土壤有效磷的累积耗量均线性相关,而在植物生育后期(拔节/分枝期-成熟期)地下生物量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消耗量、土壤铵态氮的累积消耗量均幂函数相关。
  (4)6种植物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内0-15cm的土壤容重的累积增加量、滞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形状参数、饱和导水率与植物地下生物量均成二次函数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行者的交通需求在需求量和需求质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基本的安全性和可达性需求扩展到追求速度、隐私性、便利性、个性化、省时性、灵活性的需求等。共享经济引领各行业建立新的运营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还不断地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共享经济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投资拉动等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共享理念的影响下,共享交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学位
在城市空间高程变化较大、地形起伏的山地城市中,以台阶道路连接的立体步行道路网络和以平面、斜坡连接的平坦机动车道路网络连接了城市的不同高程平面,并为开展城市交通活动提供了载体。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台阶道路的探索实践多集中于山区台阶道路,而对城市内部的台阶道路研究较少。为进一步阐明山地城市中台阶道路的发展特征及交通效用,本研究从交通的角度入手,以日本典型山地城市长崎市作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句
学位
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技术,这对燃气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燃气发电机组所用的燃气供给系统多为单点喷射或混合器,也有单位尝试过采用时间控制式多点喷射技术,但是存在缸内混合气不均匀的现象。课题组前期提出了压力控制式多点喷射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压力调节阀,而难以实际应用。本文开发了一种燃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可实现气轨压力的迅速、精准调节。本课题围绕燃
近年来电动汽车凭借着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行驶过程无污染的优势站上了历史舞台。但由于其电池容量以及续航里程问题尚待解决,因此目前为止电动汽车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除了直接针对电池的研究,不少学者还从电动汽车辅助系统着手研究,其中作为汽车辅助系统中能耗最高的空调系统成为了研究重点。现今已上市的电动汽车大多搭载蒸汽压缩式制冷和PTC电加热供暖系统,由于PTC能量转换效率的限制,冬季暖风系统开启严重影响了车
学位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成为当前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两项挑战。纯电动汽车凭借低噪、环保、节能等特点成为当前发展势头最好的新能源汽车。但新能源汽车的低温性能不足、续航锐减,高温易引发热失控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具备低温预热、高温冷却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车辆性能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准确认识电池的生热、传热机理、热失控触发和传播过程,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进
交织区是两股或两股以上的车流朝着同一个方向,在不受交通管控的情况下交织运行的区域,此区域内交通流不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会受到空间因素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多个近邻交织区内,随着车辆不断的输入、输出,交织区会达到一个临界拥堵状态,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将会造成节点拥堵,甚至蔓延到整个近邻交织区。因此,需要在达到临界拥堵态之前,对其扰动,使其恢复至自组织临界状态,在此临界拥堵状态下承载的
学位
如今我国的公路已经处于大、中修高峰期。原路面铣刨产生的废弃沥青混合料随意处置一是造成材料浪费,二是破坏当地生态。因此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对于可持续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厂拌热再生技术,RAP中老化沥青的再生效率进行研究。  RAP在热再生过程中不是充当“黑石”,但RAP中的老化沥青也不是完全被利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为研究RAP中有多少老化沥青不是“黑石”,本文定义了RAP沥青的再生效率:RA
长期以来煤炭腐植酸的研究利用都是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煤炭腐植酸的气化具有相当的现实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腐植酸热值低、不易直接燃烧和炼焦的特点自行搭建了一种热解实验台。探讨了热解温度、保持时间、水分含量、氢氧化钙含量、催化剂不同混合方式等参数变化时,腐植酸及黄腐酸的热解产物,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主要产气的产气比例和产气率。测试结果表明,氢氧化钙对腐植酸的气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而且催化剂湿法混
河北平原区是我国冬小麦、夏玉米主产区,农业灌溉用水是造成该区水资源紧缺及地下水过量开采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土壤水周年调控及合理利用,减少灌溉用水是缓解该区农业水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畦灌是目前及未来很长时间该区小麦、玉米的主要灌溉技术,畦灌参数设计不合理、灌水量大、灌水损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存在。加之近年河北省积极开展农田深松耕作技术,耕作方式的改变使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灌溉水流运动和入
学位
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水流冲刷试验,并结合理论推导建立模型,研究了黄土坡地水土养分流失机制。降雨试验主要研究了腐殖质层厚度对地表径流养分和水分的影响;水流冲刷试验主要研究了坡长、植被类型等因素对坡地水土养分流失的影响,并且建立了相应条件下的水流和养分流失模型:同时还研究了植被过滤带的长度、植被类型和植被的种植密度对径流养分控制功效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在降雨条件下,产流时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