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种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阻碍,针对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生态脆弱性”的概念也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关于“生态脆弱性”的相关研究正逐渐增多,并已经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又综合的研究态势。本文首先从生态脆弱性的涵义入手,分析了生态脆弱性的理论框架,针对生态脆弱性及其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是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加以深入分析和阐释。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位于黄土高原区域的山西省的特点,依据已有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理论及成果,建立山西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3S技术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将参评因子进行量化统计,实现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研究,并讨论其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确立了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研究指标体系,该体系在充分考虑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前提下,采取成因——结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选取包括降水量、植被覆盖、坡度等11项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项指标权重赋值及检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分析,确定各个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影响因子。(2)从最终获得的山西省生态脆弱性评分指数来看,山西省118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指数集中分布在中度和强度脆弱带,占全省面积的60%以以上,山西省整体生态脆弱程度属中重度。对各项评价因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度差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3)综合2009-2013这5年的统计数据,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Excel构造了脆弱性评分区间面积变化转移矩阵,实现了对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动态分析。发现2009-2013五年间,山西省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稳定趋势,部分区县存在一定浮动现象,造成浮动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降水量的减少、总水量的下降、人口密度的上升等。2009-2013五年间,脆弱性评分发生变化的面积正逐年减少,脆弱度正逐年趋于平缓。针对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表达,可以为相应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的采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