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推理有效性的语境解释——以“如果-那么”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则推理是科学认知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中的“如果-那么”推理更是广泛应用于逻辑推理、语言表达和日常生活中。规则推理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根源:人工智能的产生式系统、逻辑学中的“蕴涵”推理和语言学中的“IF-条件句”。这三个根源的发展过程是符号语言向自然语言的转化过程,是语境因素逐步添加的过程。自然语言的逻辑推理必然是基于语境的,因此,规则推理是对这三种推理的统一,同时又具有一个根本性的特点:语境性。对规则推理有效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背后语境的研究。  规则推理的有效性问题是指在逻辑规则有效的前提下,添加语义内容后推理失效或产生悖论的问题,主要包括“蕴涵怪论”、“三段论悖论”和“预设冲突”,推理无效是源于语境缺失导致的逻辑真与事实真之间的“认识鸿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语境策略。语境具有关联性、过滤性与补充创造性的解释功能。运用语境的这三个功能可以解决规则推理的有效性问题。语境分析能够解决规则推理的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是每一个推理背后都有其语境的支持,推理过程就是语境因素逐步增加抑或是减少的过程。通过分析每一个推理背后的语境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确定有效的推理必须建立在语境相互统一的基础之上。看似矛盾的推理实则是语境错位导致的结果。  运用语境分析法解决规则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语境对规则推理具有约束性、规范性和表征基底性,规则推理也体现了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的统一性。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在无形之中慢慢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使整个人类社会渐渐地步入网络信息
哲学问题的研究旨在“认识你自己”,如何以历史的眼光客观、辩证的认识自身,这是所有哲学问题研究的关键。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