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同时现代社会中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因此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和社会为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独居老人成为一类社会问题而倍受关注。根据2000年五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11.46%的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为独居户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总数为783.51万人,而到了2010年六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为独居空巢家庭占比已达16.40%,独居老人总数高达1443.97万,其中城市独居老人比例高于农村。与一般老人相比,独居老人在养老上缺少了来自于配偶的支持,同时又因为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所以也很难得到来自子女的就近照顾。因此,在某些方面独居老人是老年人口中最为弱势的群体。针对这些老年人,他们的养老状况如何鲜有研究和报导,因此,本文把老年人口中的最弱势群体一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这一群体在养老上的社会支持现状与特点,并提出完善城市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社会支持理论由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这个概念,对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于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研究已经比较多,但是对老年人口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研究还较少,对于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此外,正如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一样,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在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但目前已有的关于独居老人的养老状况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缺乏对西部地区独居老人的研究。本文对成都市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一方面这是社会支持理论在新的群体(独居老人)和新的地域(西部地区)的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文章能提供关于西部地区城市独居老人的新的数据和分析,有利于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关于独居老人为老服务体系的具体的政策、同时文章也为未来学者的深入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本文以成都市主城区的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并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分别从三维(经济支持、生活照顾支持以及精神慰藉支持)和二维(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角度对成都市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从家庭、社区、政府层面提出完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立足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就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老年人社会支持、独居老人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接着就独居老人、老年人社会支持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首先介绍了中国独居老人的年龄、城乡、地区分布;然后说明本文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取缘由及标准;再次介绍了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法、问卷内容、研究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调查结果分析,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了第三、四、五、六四个章节。第三章介绍了本次调查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并分析了老人独居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城市独居老人经济支持状况,具体包括独居老人经济收入状况、经济收入来源、经济上所获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以及老人与子女的经济流动状况,研究发现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整体较好,但易陷入支出型贫困,而以养老金为核心的正式体系在城市独居老人经济支持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非正式体系则发挥着补充和扩大经济支持的作用,独居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交往以游离型为主;第五章分析了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照顾支持状况,具体包括城市独居老人的健康和失能状况、城市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功能和看病就医所获取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城市独居老人与子女居住距离状况,研究发现大部分独居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以子女为核心的非正式支持体系是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支持的主体,市场化照料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社区照顾为主要形式的正式支持发挥的作用有限;第六章分析了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满足独居老人精神支持的群体,研究发现城市独居老人孤独感比例高于城市老人比例,家人联系频率与独居老人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来自于子女、朋友和邻居的非正式支持体系是独居老人精神慰藉主体,正式支持在独居老人精神支持中缺位。第四部分是讨论和建议,也就是文章的第七章。首先就城市独居老人对社会支持不同来源的选取偏好进行了社会学解释和分析,然后分析出独居老人所获社会支持总量不足。再针对以上分析分别从家庭、社区、政府层面提出完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