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分子作用实现的热活化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材料的性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有机固态发光材料由于其易设计、易制备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固体光波导、生物成像、传感等领域并获得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延迟荧光材料及磷光材料的出现更是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最初的延迟荧光材料及磷光材料设计方法中,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优化分子的结构来制备高性能的发光材料。研究期间,学者们总结了很多材料设计经验,如设计给体-受体结构实现较小的单线态与三线态能极差、引入重原子促进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引入孤对电子取代基促进系间窜越过程等。随着延迟荧光材料及磷光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学者们发现这些发光材料的性质不仅与分子的化学结构有关,聚集态结构及分子间的超分子作用也能影响发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因此,进一步研究超分子作用与发光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发光材料性能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论文利用超分子作用对分子间的聚集态行为进行调控实现了一系列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及室温磷光(RTP)材料的设计,并通过对超分子作用的精确调节,实现了这些材料光学性质及力学性质的改变。同时,本论文也探究了这些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2章中,我们制备了四种化合物1a、1b、2a及2b。这四种化合物在单分子状态下均无发光行为,但在晶体状态下,1a及1b却表现出TADF发射。晶体结构与理论分析表明,1a及1b晶体中以强氢键作用为基础单元构筑而成的超分子作用链与TADF发光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单分子状态下的分子会形成扭曲的激发态结构,以非辐射跃迁形式进行能量释放;晶体状态下,超分子作用链的存在会限制分子的激发态形成过程,最终实现不同于单分子状态下的、以辐射跃迁为主的激发态结构。晶体2a与2b中不存在超分子作用链,其激发态结构会形成与单分子状态下类似的扭曲结构,进而导致晶体不发光。基于这一体系,我们证明了晶体诱导型TADF的产生是由超分子作用捕获了新的激发态构象引起的。(2)第3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 TADF到长余辉RTP的转变设计。我们首先基于分子1b的结构,通过引入Br原子实现了 TADF到RTP的光物理性质转变。晶体1与3的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对比表明,Br原子可以提供重原子效应,进而促进晶体结构中分子能级的分裂、增强系间窜越过程,使T1激发态成为优势激发态,最终使晶体实现RTP发射;同时,我们也推断出超分子作用链提供的强聚集态效应有可能削弱RTP发射。基于这种猜想,在化合物1的骨架基础上,我们将N原子连接的H原子替换为苯环取代基以增加分子间的距离、减弱聚集态效应,进而成功地设计了无重原子的RTP材料4,证明了合理强度的聚集态结构有利于产生RTP发射。最后,通过引入Br原子用以促进三线态激子的产生及π…π堆积结构用以限制激发态形成过程并稳定三线态激子,我们实现了长余辉RTP晶体材料5的设计。(3)第4章中,我们制备了具有刺激响应单/双磷光切换性质的多晶相晶体。在第3章中分子3的结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整F原子取代基的位置,成功地设计了分子BrTA-F并得到了具有单重磷光发射性质的多晶相A及具有双重磷光发射性质的多晶相B。晶体结构表明,两种晶体都继承了超分子链状结构,确保了三线态发光性质实现的可能性;同时,卤原子会与其他邻近分子形成不同种类的卤键作用,为产生多晶相奠定了基础。理论计算表明晶体B的光物理行为是反卡莎规则的,由于晶体B的T2激发态与T1激发态之间拥有较大的能极差及不同的激子跃迁形式,晶体B可以实现短寿命的T2发射及长寿命的T1发射。此外,晶体A与晶体B可以通过热处理/溶剂处理方式进行相互转换。基于这种刺激响应机制,我们建立了逻辑门传感实验,证明了两种RTP晶体材料在刺激响应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4)第5章中,我们发现了具有可控弹性弯曲与塑性弯曲性质的RTP晶体DBBZL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光波导领域。对于晶体的光学性质来说,π…π堆积构成的超分子作用链可以限制激发态形成过程、促进RTP的产生,但Br原子起到的作用有限。有趣的是,π…π堆积与Br原子提供的Br…Br相互作用及C-HBr相互作用使晶体结构介于各向异性结构和各项同性结构之间,这种特殊的晶体结构赋予了 DBBZL晶体可控的弹性弯曲及塑性弯曲性质。在弹性弯曲过程中,π…π堆积可以作为缓冲外部应力的平台,实现晶体的弹性形变行为;在塑性弯曲过程中,Br原子提供的Br…Br相互作用及C-H…Br相互作用可以被破坏重组,进而发生弯曲面的相对滑移,实现晶体的塑性形变行为。鉴于DBBZL晶体具有良好的RTP发射及柔性性质,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首个基于RTP晶体的柔性光波导应用。综上所述,我们基于超分子作用层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TADF分子及RTP分子,证明了聚集态结构与发光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其中一些RTP分子还具有刺激响应性质或柔性性质,证明了超分子作用力对材料的特殊性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地研究聚集态效应与延迟荧光材料及磷光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多功能型发光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自从仲崇信老先生引入互花米草的三种生态型F-型、G-型和N-型后,国内学者们对于互花米草的研究从未中断,研究主要围绕互花米草的形态学、生态型、入侵机制、生态效应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展开。我们的研究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沿海是否存在这三种生态型杂交和生态型混合;中国沿海互花米草种群内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硫在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是否扮演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我们在中国沿海检测出这三种生态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一个预测模型——列线图,以评估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瘘的发生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患食管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食管并发症共识小组(Esophagectomy Complications Consensus Group,ECCG)标准定义对吻合口瘘进行定义和分
生物入侵俨然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生存、生长的耦合关系,以城市湖泊武汉沙湖的喜旱莲子草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非参数性检验分析喜旱莲子草多度、盖度、高度和重要值与岸线环境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中,水分生态型对喜旱莲子草的高度影响显著,并与多度(r=0.29)和高度(r=0.44)呈正相关.湖岸沉积物对喜旱莲子草盖
【目的】探讨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与其共存本土同属种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的元素化学计量比差异及环境驱动力,明晰其资源分配格局与营养策略。【方法】在广西自治区、广东、江西和河南省等地区的野外生境中设置6个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共存群落样地和7个莲子草单生群落样地,分别测定这2种植物的w(C)、w(N)、w(P)及其化学计量比(
葛兰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明星般的人物,这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邃的反思。葛兰西兼具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这既赋予了他革命策略的深刻性,又赋予了他革命理论的实践性。而这两种特征都在他最具特色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于葛兰西的研究逐渐升温,文化领导权思想作为葛兰西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天然气水合物能量密度大、分布范围广、清洁无污染、储量丰富,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发潜能的新型战略能源。但与常规的油气藏不同,在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会引起储层变形和强度的降低,导致开采井系统失稳,诱发工程地质灾害。我国南海水合物储层以泥质粉砂型水合物储层为主,矿物成分主要由碎屑矿物石英和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组成。水合物储层非均质性强,矿物成分及含量随站位发生改变,特别是黏土矿物的变化会导
本文主要研究了整数值线性自回归过程、门限整数值自回归过程以及随机系数自回归过程的建模和参数估计问题.首先,对于整数值线性自回归(integer-valued autoregressive,INAR)过程,我们采用分位回归方法给出过程的参数估计,讨论了估计量的渐近性质.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估计方法的有效性与稳健性.并将其应用于失业人口数据中,进一步验证了估计方法的可靠性.其次,基于二项稀疏算子和负二项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地震的小概率性,孕震机制的复杂性及地球深部观测的技术局限性,地震预测预报成为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世界性难题。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技术发展,我国已累积了丰富的形变、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学科的观测资料,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如何在大量观测资料中排除环境干扰等原因引起的异常,提取与地震相关的震前异常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和深远的科学意义。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到集中应力超过强
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分子模拟是凝聚态物质研究的重要工具,模拟的关键是准确、高效的势能面计算。第一性原理方法虽然计算精度高、可移植性好,但其计算成本高,难以开展大尺寸、长时间、高通量的模拟;经验势函数方法计算效率高(计算量随体系大小线性增长)可以模拟万原子量级甚至更大的体系,但是模拟精度与可移植性较低。为了兼顾模拟的精度、可移植性与计算效率,本文编写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程序。在此基础
爬壁机器人是指能够在竖直或倾斜壁面上移动并执行作业任务的自动化机械装置,其主要特点是在保证可靠吸附的同时实现运动和作业,在建筑、交通、石化、核能、消防及造船等许多高空极限作业领域,完成诸如监测、检查、维护和工程施工等危险的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了多种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爬壁机器人,其中采用负压吸附方式的履带式爬壁机器人具有适用范围广、运动性能好和承载能力强的优点,具有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