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原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前CT扫描图像中骨炎征象的发生率、类型、特点及其各自的意义,评估通过寻找CT中的骨炎征象来预测SIP附着部位在临床上的可行性,从而有助于术前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准确定位肿瘤的附着部位,将肿瘤彻底清除,术后降低复发率。方法:搜集2000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术后证实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并符合相关要求的患者病历45例,针对这45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术前CT扫描使用的设备均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西门子16排螺旋CT。利用UNISIGHT Team View软件分析所有病例术前鼻窦CT扫描图像,研究CT影像中骨炎征象;查阅手术记录,确定患者肿瘤实际附着部位。计算骨炎的发生率、骨炎位点与肿瘤附着处的符合率、单独骨炎与肿瘤附着位置符合率、骨炎所在解剖结构与符合率的相关性以及骨炎的类型与符合率的相关性。将结果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骨炎患者38例,骨炎总体阳性率为84.44%;其中,骨质增生的患者35例(77.78%),骨质破坏的患者28例(62.22%),新骨形成3例(6.67%)。2、仅存在一处骨炎的10例中,骨炎位置与肿瘤附着位置相符合8例,符合率80.00%。其余28例均发生多处骨炎。3、肿瘤的实际附着位置最常见于鼻腔外侧壁(20例;44.44%),其次为上颌窦(13例;28.89%),再次为筛窦(9例;20.00%),额窦、蝶窦和纸样板少见(各1例;2.22%),鼻中隔均未见附着。本组病例中的肿瘤附着部位均位于单独的解剖位置,未见多处附着。骨炎位点共68处,与SIP附着处的总体符合率仅39.71%。从骨炎的位置分布来看:最多发生在鼻腔外侧壁(42.65%),其次为上颌窦(27.94%),再次为筛窦(17.64%),额窦、蝶窦相对少见(4.41%),偶尔发生于纸样板和鼻中隔(1.47%)。4、按发生骨炎的位置不同分两组:A鼻腔外侧壁和上颌窦区域;B筛窦、额窦、蝶窦、纸样板及鼻中隔。AB两组的骨炎与SIP附着处符合率进行X2检验,结果显示骨炎与SIP附着部位符合率在AB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骨质变薄、破坏吸收、缺如及移位30处(44.12%);骨质增生35处(51.47%),其中弥漫性均匀骨质增生7处(10.29%),局灶性骨质增生28处(41.18%);新骨形成3处(4.41%)。与肿瘤附着处一致的27个骨炎位点中,局灶性骨质增生26处,弥漫性骨质增生0处,骨质破坏1处。6、45例中,肿物累及单侧者43例(95.56%),其中,左侧22例,右侧21例;累及双侧者2例(4.45%)。肿物影累及鼻腔32例(71.11%);上颌窦25例(55.56%);筛窦17例(37.78%);蝶窦10例(22.22%);鼻咽部6例(13.33%);额窦5例(11.11%);累及同侧眼眶1例(2.22%);合并鼻窦囊肿4例(8.89%)。术前CT扫描出现“气泡征”者29例(64.4%);出现自然孔扩征者29例(64.44%)。肿瘤显示软组织影的CT值最高78HU,最低20HU。样本均数为40.39HU,样本的标准差为10.88HU,即本组肿瘤软组织影的CT值平均为40.39±10.88HU。结论:1、患者术前CT所示骨质增生征象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发生率较高,是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常见的骨质改变类型。2、患者术前CT所示骨质增生所在部位与原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附着部位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骨质改变;其中,局灶性骨质增生更具有特异性,是肿瘤附着处的特异性信号。在患者术前CT中寻找骨质增生,特别是局灶性骨质增生征象所在部位,可有效预测原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附着部位;3、当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前CT扫描图像中出现单独存在的骨炎征象时,其部位与肿瘤的附着部位高度相关。4、骨炎对于SIP附着处的预测准确性与其所在解剖位置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