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继续利用廉价资源、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的空间已日趋缩小,且有被“低端锁定”的可能。要谋求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亟需研究如何使其比较优势动态、内生地获得增进。且鉴于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的长期性,此类“增进”是否可持续亦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度关注企业家资源这一具有半隐性特征的稀缺要素。过往的研究大都认同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但对企业家推动比较优势增进的机理缺乏较深刻的揭示。本研究试图通过探析企业家资源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对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重要性来拓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为全球化中我国扭转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思路。 基于企业家资源的拓展,比较优势可获得“动态——内生——可持续”地增进。第一层次为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企业家对市场信息的高效发现与利用,可优化信息环境,导致更多商机形成与市场规模扩大,使比较优势从时点上的“静态”向时期中的“动态”顺利切换。第二层次为比较优势的内生性。通过剖析比较优势内生增进的机理,揭示企业家资源拓展导致的市场规模扩大与分工深化是提高理论上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的效率关键。第三层次为比较优势增进的可持续性。通过剖析经济效率在微观、宏观、综合三个层次的内涵并作计量分析表明,以动力、能力增进为特征的企业家资源拓展可显著提升经济效率,由此揭示“可持续性”的形成机理。 企业家人力资本这类半隐性资源的显化与社会经济体制环境高度关联。本研究首次从数量与绩效等维度选取指标测度处于不同拓展阶段的企业家丰度,并将其纳入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实证表明,以企业家资源拓展推动的要素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生产率,促进了比较优势内生增进,且企业家在“增进”中可起到关键作用。其中,作为市场化改革先发省区的东部省市尤为突出,表明“干中学”环境的优化可使企业家获得推动比较优势内生增进的动力增强与能力提升。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可作为企业家资源拓展影响比较优势增进的关键纽带,故发展产业集聚、资本市场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从企业间分工向企业内分工、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与拓展,这是中国企业家才能提升与比较优势增进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对我国典型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发展等案例的剖析而对上述“实现途径”的研究予以深入和完善。 从企业家影响经济效率提升的视角探讨比较优势增进的可持续性。企业家对诸要素的组合创新可提高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并有效把握技术先进程度与成本的平衡点,故企业家创新可通过对技术创新的驾驭与促进而导致两类创新的协同,使生产效率提升。然而,单纯的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生产过剩、非自愿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产生微观生产效率与宏观动态效率不一致的矛盾。注重创新与创业协同的企业家资源拓展,是促使宏、微观层次效率趋于一致的必要条件。此外,将动态效率引入分析框架,可将配置效率的内涵从传统研究的空间维度拓展至时间维度,从而使以分工深化为表征的动态比较优势研究能置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真实世界中,现实解释力获得增强。 基于上述理论与经验研究表明,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企业家资源的显化可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更大潜力,因而依靠深化“顺市场”导向的体制改革而激活企业家潜能是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捷径。通过探析近年来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并从提供有效激励与完善约束机制两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使企业家的“干中学”环境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提升。基于此,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内生性可持续增进是可以期待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大多具有静态、外生的特征,这与当今分工不断深化、要素流动日益频繁的现实严重不符。本研究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窠臼,以企业家资源拓展为视角,探索动态比较优势可持续增进的路径及具体实现途径,这在目前比较优势理论前沿与计量验证层次上尚属鲜见。通过对具有半隐性特征的企业家资源予以定量估计并揭示其与制度环境的高度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相关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揭示企业家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指出企业家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家创新与创业、生产效率与动态效率等三类协同,是动态比较优势可持续增进的重要驱动源。这些创新正是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