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利用双源CT定量容积成像技术预测肺癌患者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胸外科住院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或全肺切除的233例肺癌患者,术前利用双源CT行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双时相肺CT扫描;并在扫描结束后利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成像分别测量患者的各肺叶及全肺容积值、像素指数分布直方图、肺密度值,同时进行肺功能检查;术后3月复查时再次进行肺功能检查,比较由CT扫描而测得的肺容积值及预测值与术前和术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差异;比较不同部位手术切除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特点;并对平均肺密度与术前术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差异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各个肺叶占人体的总呼吸容积百分比进行汇总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定量数据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差异;多组别定量资料之间的相互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233例患者,平均年龄53±15.6岁;男121例,女112例;其中行右肺上叶切除51例,右肺中叶切除12例,右肺下叶切除39例,左肺上叶切除41例,左肺下叶切除43例,右全肺切除17例,左全肺切除30例。215例为非小细胞肺癌,14例为肺外转移癌,4例为淋巴瘤。2:采用CT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与患者手术前常规肺功能指标比较,TLC,FVC,FEV1,RV,FEV1/FVC之间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2,0.76,0.70,0.78,-0.51。3:采用CT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与患者手术后常规肺功能指标比较,TLC,FVC,FEV1,RV,FEV1/FVC之间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7,0.68,0.75,0.81,-0.64。4:右上、右中、右下、左上、左下、右全及左全肺占双肺容积比例分别为20.51%,10.27%,23.10%,24.64%,21.49%,53.87%,46.13%。5:少数病例在无明显肿瘤影响通气或仅为GGO情况下左肺下叶吸气相容积值高于左上叶约25%(400ml);也存在左肺吸气相总容积(2446ml)高于右肺(2107ml)约16%的情况。6:平卧位人体肺密度分布并不均匀,上部肺野平均肺密度值最低约为-870±21.9HU;下部肺野平均肺密度值最高约为-767±16.3HU,P值为0.0008(<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术前利用双源CT定量容积成像技术获得的数据对患者的术后肺功能改变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精确提供待切除部位对术后肺功能影响的预测值;同时可对个体差异较大的特殊患者肺脏生理指标进行个体化评估从而减少手术风险;而双源CT具备扫描速度快,成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的优势,该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