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密砂岩储层常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但裂缝系统的发育能够极大地改善储层的物性,裂缝不仅控制着低渗储层的渗流系统,而且也是油气的主要赋集、储存场所,裂缝发育程度是低渗储层能否获得高产及稳定的关键因素。本论文对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开展了识别、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及分布预测评价。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分析,总结了车镇凹陷东南部低渗透储层裂缝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裂缝类型主要为剪性裂缝,其次为张性裂缝,非构造缝最少。其中又以高角度斜交缝居多;水平缝则较为少见,一般为成岩收缩缝或层理缝。裂缝主要为三期形成,一是受控于燕山运动早期发育的近EW向和NW-SE向共轭剪节理;之后是受控于燕山运动晚期EW向挤压而改造早期裂缝形成的EW向近SN向正交剪节理;最后是受控于喜马拉雅阶段伸展应力场形成的NE-SW和EW向裂缝。局部应力场主要由褶皱、断层的变化产生,其对裂缝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如在对岩心资料分层段统计分析后发现裂缝发育段受其距断层面垂直距离远近的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距断层面垂距越近,裂缝线密度值就越高,受断层的控制和影响越强,反之亦然。岩石薄片裂缝描述表明,研究区宏观裂缝发育区在镜下微观裂缝也非常发育,其延伸较长,一般在1mm左右,个别能达到50mm,开度通常在0.02mm左右,往往起到连通喉道的作用,沟通各个含油孔隙。依据薄片观察,微裂缝在镜下分布较为广泛,且观察到的微裂隙往往含有油气运移的痕迹,故认为微裂隙对渗透率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是有效的运移通道。岩心裂缝密度以灰岩段最大,一般在6条/m以上,其次为砂岩段,在3-4.5条/m之间,泥岩段裂缝密度最小,在2条/m以下。不同充填情况的裂缝开度存在差异,无充填物的缝宽基本在各个范围都有分布,但在0.1-0.5mm和1-2mm两个范围内分布较好;半充填裂缝开度较大,一般大于1mm;全充填缝开度通常处于1mm-2mm之间。统计分析表明,岩心有效裂缝开度相对较小;缝宽越大,其充填程度越高。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形成除了受岩性的影响,岩石结构与厚度同样影响裂缝的发育。在相同应力下,若厚度相同,低渗储层碎屑岩粒级越细,裂缝越发育;同样在应力一定下,若岩性等相同,则岩层越薄裂缝越发育,反之亦然。岩石的非均质性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如在野外相似露头区中生界剖面上观察到发育近EW向、NW-SE向、近SN向和NE-SW向4组裂缝,但在不同部位,有的表现为X形共轭剪节理,有的则呈近正交的裂缝分布形式,在进行分期后,发现近正交的棋盘式分布的两组裂缝并不是同期裂缝,而是由岩层非均质性导致的“叠加裂缝”。通过将地层破裂评价指标与岩石变形能量值相结合,拟合出适合于研究区的裂缝定量预测公式β=-14.8×Fy~2+128.6×W~2+25.7×Fy-135.6×W+38.2,并将计算数据与岩心观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预测误差均小于20%,基本上与岩心数据相符,可以认为预测结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