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南北贸易、北北贸易、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等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伴随着这些贸易形式的发展,各国国内普遍出现了劳动者工资差距扩大的趋势,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关系的研究遂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大量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分别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角度解释了不同分工形式下的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尽管不同分工形式的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不同,但其影响机制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分别通过商品价格、技术进步、微观主体行为以及其他途径(劳动需求弹性、非正规部门、教育、收入再分配等)影响一国国内的工资差距。本文在全面梳理和阐述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后,结合中国现实,对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经验检验,基本结论为: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与行业的工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正相关性,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行业间工资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经验分析发现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这两种贸易形式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对中国组间(产业间贸易行业和产业内贸易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是:总贸易对组间工资差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出口贸易扩大了组间工资差距,而进口贸易则缩小了组问工资差距。国际贸易对组内(产业间贸易行业和产业内贸易行业各自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是:在产业间贸易形式下,总贸易、进口贸易倾向于扩大工资差距,而出口贸易倾向于缩小工资差距。在产业内贸易形式下,总贸易、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均起着扩大工资差距的作用。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影响。从区域角度看,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与其实际工资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地区间工资差距呈现出收敛的趋势。经验研究发现,分省数据和分地区(东、中、西部地区)数据都支持国际贸易与中国区域工资差距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可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和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于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是十分有利的。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在扩大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同时却有助于缩小中国地区间工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国际贸易与中国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积极调整外贸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提高出口的需求弹性,将市场从国际向国内转移,减缓国际因素对国内各行业产能和就业的冲击。同时,加快产业的地区间转移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际服务贸易,扩大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承接东部,甚至是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着重提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福利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运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拓宽就业渠道、改善收入分配。理顺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价格,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报酬的比重。在再分配的过程中,注重行业公平、地区公平和微观主体间的公平。只有将贸易改革和收入分配调整齐抓共管,才能有效降低和缓解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