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和三维重建技术探讨肾血管解剖变异的类型。2.探讨CT三维肾血管重建在腹腔镜肾癌根治和LPN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87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资料。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RN)76例,按照随机号分两组:术前行CTA检查三维重建组和未行CTA检查对照组。CTA组39例,术前均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肾血管解剖形态,并对变异进行分型;对照组37例,术前未行CTA检查。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中转开放例数、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另外,有11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符合NSS选择适应证(对侧肾功能正常,肿瘤位置表浅、外生为主、位于肾周和直径小于4cm),行LPN手术,术前均行CTA三维重建,记录LPN组的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2.分析行CTA三维重建的5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视频资料,观察评估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解剖形态和变异类型。结果:1.行LRN的CTA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33±7.89)min和(66.24±8.17)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10±9.23)ml和(50.08±8.52)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例数和中转开放例数分别为0和3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引流量分别为(23.72±5.34)ml和(33.57±6.74)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38±0.49)d和(1.84±0.60)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56±0.75)d和(1.70±0.62)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28±0.56)d和(1.27±0.45)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7.31±0.95)d和(8.05±0.9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4117.95±1631.90)元和(16140.54±1811.15)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T1~T2期。其中T1N0M0CTA组22例,对照组21例,T2N0M0CTA组17例,对照组1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行LPN组的手术时间为(105.71±25.64)min;术中热缺血时间为(25.68±5.93)min;术中出血量为(135.26±36.78)ml;无中转开放病例;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55.35±8.51)ml;术后住院时间为(9.51±1.83)d;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示肾透明细胞癌,切缘阴性,病理分期(pathologicalstage grouping, pTNM)为T1aN0M0。2.行CTA三维重建的50例患者共发现肾动脉变异病例数28例,仅有一支变异分支有18例(Ⅰ型),2支变异分支有8例(Ⅱ型),3支变异分支有2例(Ⅲ型)。肾动脉变异分支总数为40支,其中起源于腹主动脉的有25支,称为A型;起源于肾动脉的早发分支11支,称为B型;起源于腹主动脉分支如肠系膜上、下动脉、腹腔干等4支,称为C型。根据变异肾动脉分支入肾部位分为三种:RHA(renal hilus artery)、UPA(upper polar artery)、LPA(lower polar artery)。其中肾上极入肾(UPA)20支,肾门入肾(RHA)10支,肾下极入肾(LPA)10支。结论:1.CTA三维重建可以直观、准确地显示肾血管解剖和变异分支的起源、数目、大小、分支样式和走形,并且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肾肿瘤与肾血管、集合系统、肿瘤供应血管和邻近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2.肾动脉解剖变异形式呈现多样化组合和个体化特点。3.CTA三维重建作为术前评估肾血管解剖和变异以及肿瘤和集合系统关系的有效方法,能够指导LRN术中更快速、准确地寻找和处理肾血管及其变异分支,能够指导LPN术中快速、准确地阻断肾动脉和供瘤血管,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LPN术中热缺血时间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术后引流量,降低住院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可以作为LRN和LPN首选的术前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