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嘉隆万三朝恰在这一时间段内。王朝政治的发展处于日益下滑的发展趋势中,国家政治的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王朝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努力试图振作政治氛围,寻求改变与突破。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其社会现实表现和内在价值取向都值得分析和研究。
本文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视角为出发点,考察了在政治文化范畴内士大夫群体的现实选择和价值判断。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大多本着“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渴望出将入相,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从而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并在此过程中求得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群体,这一追求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更加得以强调和体现。对获得追求目标的迫切心理使得在政治生活中不择手段的行为屡见不鲜。政治角逐中的倾轧和绞杀更加凶险和残酷,社会竞争的加剧使政治精英群体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如何成为体制人,并在无可变更的体制中容身和谋求自身发展成为每个政治精英最急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种种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历史地在社会成员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自我社会价值体认及自我人生意义的认知与社会实践产生了现实的社会影响。
在本文所主要关注的嘉靖二十年至万历十一年这四十余年的时间段里,明王朝政治格局激烈演化:嘉靖帝的怠政,隆庆帝的渊穆,万历帝的幼弱,使得明代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异动;阁权因而上升,内阁倾轧加剧;纷至沓来的边疆少数民族挑战,肆虐沿海江南富庶地区的倭乱,冲击着明王朝的统治秩序。整个帝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都在这多事之秋行动起来,以应对王朝的危机和外来的挑战。历史为他们提供了建立事功的机会,同时也在考验着这一社会主流群体的行政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士大夫群体在实践事功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与主流传统教育宗旨的分化与疏离,我们都应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处境加以剖析和理解。
在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里,士大夫的个人选择与儒家文化的切合与冲突同时存在。士大夫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自我价值体认的内涵,士大夫出仕前后的角色转换及士大夫进入政治文化圈中的适应与矛盾,官场斗争中的倾轧与绞杀的计谋与手段,对事功与事功机会的攘夺与窃取的动机和行为等现象的内在动因都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将明代中后期士大夫群体的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力图勾勒出一幅明中期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及政治变迁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