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微观改性机理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废胎胶粉改性沥青具有路用性能优良、总体成本较低、绿色交通经济性好等特点,但其依然存在热储存稳定性低、改性不完全等问题,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综合路用性能更佳的基于化学改性的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工艺。为了进一步研究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过程中各化学助剂与废胶粉/沥青相的作用机制,本文以胶粉、化学助剂与沥青的混合体系为研究载体,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显微镜(F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凝胶色谱(GPC)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多种微观测试技术,采用实体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尺度研究废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微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软化剂的加入未改变胶粉/沥青相的官能团,验证了软化剂与胶粉/沥青相主要通过物理作用(溶胀反应)混合在一起;活化剂的加入使1600 cm-1处的C=C指数由0.0533%降低至0.0355%,说明活化剂在脱硫反应过程中对橡胶主键有一定的断裂作用,验证了活化剂与胶粉/沥青相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脱硫降解反应);交联剂的加入使1600 cm-1处的C=C指数由0.0355%提高至0.0500%,说明在脱硫降解过程中断裂的部分主键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又重新聚合,验证了交联剂与胶粉/沥青相之间存在化学反应(交联反应)。结合上述分析推测出该改性机理的物理模型图。(2)热稳定性及相容性分析表明:废胶粉颗粒与基质沥青为不完全热力学相容体系,但两者间存在工艺相容性,即可通过机械力作用实现物理共混。通过化学助剂改性的复合胶改沥青比常规仅靠机械剪切力和高温作用等物理改性的普通胶改沥青在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性相容性上表现都好。最后宏微观性能试验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从而验证了 DSC试验,软化点试验,DSR试验在评价胶粉改性沥青热稳定性和相容性机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实体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复合胶改沥青混合体系模型中的溶解度参数差值与实体试验测得的吸热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因此说明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可以作为一种分析改性沥青相容行为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始,斜桩基础凭借良好的水平承载力特性在跨海大桥、海上平台、高桩码头等海洋结构物中得到了应用广泛。但在波流强烈的非线性作用下,斜桩附近会发生严重的局部冲刷,使得埋深降低,改变斜桩的受力状态,降低结构物的安全性甚至会导致破坏。因此开展斜桩附近局部冲刷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波流水槽开展波流共同作用下斜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首先
目标检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中一个被密切关注的领域,近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安防领域公共场所中的安检、在工业生产线中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在医疗领域中的辅助诊断和在交通领域中的车辆识别检测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目标尺度多变,形态万千,目标小或者密集,都会影响最终的检测性能。针对目标检测中目标尺度变化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目标检测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
长期以来,建筑施工管理方式粗放,导致在施工过程中资源严重浪费,环境破坏严重,高耗能、高污染负担严峻,而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能源节约使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但企业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希望尽快收回成本制造效益,人员意识淡薄,缺少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都阻碍着绿色施工的发展。绿色施工评价能有效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对其评价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权重考虑不周全,定性指标较难以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就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Web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逐渐由“System”向“Service”转变。但Web技术是一种通用的标准,难以很好地解决测绘领域的问题。为此,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GC)等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测绘(GIS)行业内的标准规范,用于实现不同G
低概率、高风险溃坝事件的发生,会对水库下游造成灾难性后果,基于大坝溃决和洪水演进过程的溃坝风险评估,对下游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涔天河堆石坝为研究对象,进行溃坝洪水风险模拟分析,并制定应急预案对策,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大坝漫顶风险量化。基于土石坝溃坝风险源和风险因子分析,识别涔天河大坝的溃坝风险。采用验算点法对风险模型进行求解,量化水库在校核洪水入库条件下不同起调水位对应的漫顶风险,
随着各类减少碳排放政策的出台,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并缓解了环境危机。但光伏发电系统易受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光伏发电输出功率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等特点,在接入电网时会对主网造成冲击以及会给电力系统的调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对光伏电站的输出功率进行精准的预测,能够使光伏并网时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因此,为提高光伏功率超短期预测精度,论文利用某光伏电站的实测历史数据作了以
生物质热解过程会产生NH3、HCN和HNCO等NOx前体,最终生成NOx,严重污染环境。有效控制生物质热解过程中NOx前体生成是实现其高效清洁利用的关键,也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采用热重与傅立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G-IR)、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仪(In-situ DRIFTS)以及量子化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碱金属(K)和碱土金属(Ca)对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含氮物质的模型化合物(苯丙氨酸、谷氨酸、脯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