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通过对社会医疗保险、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等基本理论,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的剖析,说明了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机理:1)行为人之间对私人信息的不同占有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根源;2)按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先后,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逆向选择,阻碍了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并导致参保人群中高风险者占据较大比例,具体表现为:1)老年人口参保率高;2)农民工群体参保率低;3)穷人“补贴”富人参保;4)不同职业人群的参保率差距明显;5)法律的约束无力不能确保“广覆盖”;6)医保制度间待遇差别下的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滋生的道德风险,已成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绊脚石,推动了我国卫生费用急剧上涨,且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明显超过人均GDP的增长,具体表现为:1)被保险人为了获得高补偿额,过度需求医疗服务;2)供方为了提升额外收入水平,增加诱导需求量;3)医患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合谋发生欺诈行为;4)保险人为了套取基金,产生败德行为。信息不对称对社会医疗保险领域所造成的损害,可从对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得到实证。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行为,供方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行为对广州医保造成的损害主要有:1)逆向选择阻碍了全民医保的进程;2)医方的道德风险是医疗费用上涨的主因;3)部分患者坐吃医保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医疗保险的整体利益。这些实证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困境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鉴各国防范医疗保险信息不对称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建立责任分担和效益激励两大创新机制,以调整医保中各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至关重要。为防范信息不对称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造成损害,建议采取以下对策:1)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建设和促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间的筹资与待遇公平,继续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2)通过设置公平的起付线、确定灵活的共付比和缩小封顶限制的差距等措施,确定合理的患方医疗费用分担机制;3)在医疗机构推行预付制的支付方式,包括在社区基层探索引入按人头付费制、在医院积极推行按病种预付制、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预付制;4)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和信息披露工作,包括实现基金的足额征缴与及时入账、保证基金的支出符合补偿规定、建立信息披露的长效机制;5)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作用,鼓励其创新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参与经办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