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调查武汉社区获得性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及其主要病原菌—鼠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对其主要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型进行研究。阐明武汉社区获得性腹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究及疫苗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6月30日~2004年10月31日武汉地区四所大型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536份,无菌棉拭子挑取可疑部分,立即插入卡-布运送培养基中,当天接种,以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改良半固体氯化镁孔雀绿培养基﹑赖氨酸铁培养基分离鉴定病原菌。琼脂稀释法检测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并抽提鼠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的靶位点。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对32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生物学分型和耐药结果比较。结果4536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非伤寒沙门菌64株(1.4%),志贺菌29株(0.6%),致病性大肠杆菌33株(0.7%),在非伤寒沙门菌中鼠伤寒沙门菌占51.6%(33株)。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9.1%,6.9%和12.1%;它们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都超过50%;非伤寒沙门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仍保持较好的敏感性。33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2.7%,MIC值达4~16ug/ml。24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中均存在gyrA位点突变,22株存在gyrA和parC双重突变。本实验选取数株各个水平MIC值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析,未见gyrB和parE位点发生突变,但发现可疑碱基插入。采用REP-PCR技术对32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获得a﹑b﹑c﹑d﹑e﹑f﹑g﹑h﹑x共9型,其中以a型为主共19株(59.4%),为主要流行株。结论武汉地区社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以非伤寒沙门菌为主,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非伤寒沙门菌的51%,其次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这些致病菌对肠道杆菌常用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超过50%。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72.7%,其主要机制是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uinolone-resistant 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多个位点同时突变导致高水平耐药。基因分型中以a型占主导地位,提示有社区暴发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