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尔丁作为198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自然吸引了不少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关注。他的作品以其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尽管,迄今为止,评论《蝇王》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并非就没有再研究的空间。现有的评论主要是传记性的,集中于作品的主题,对文本内部的多元结构以及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研究不够,因而使我们对《蝇王》的解读有失偏狭。本文试图从互文性视角对《蝇王》进行重新解读,以共时研究的方法,强调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文本间的相互指涉,将文本从单一的阅读语境中解脱出来,并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并指出小说意义的生成正是多文本相互交叉,联系,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热奈特所界定的狭义的互文性中包含的两种互文手法,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典故(allusion)和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戏仿(parody)来重新解读《蝇王》和其“前文本”——英国荒岛文学、圣经神话、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悲剧和原始社会历史文本等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以期通过这些“互文本”来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为读者解读《蝇王》提供新的视野。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了戈尔丁的生平、文学成就、国内外对《蝇王》的评论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方法、意义和结构。第二章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即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广义互文性和以热耐特为代表的可操作的狭义互文性以及该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第三、四章根据理论将进行文本细读。第三章利用表示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用典来分析《蝇王》和圣经经典、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悲剧《酒神的伴侣》的互文关系。第四章利用表示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戏拟来展示《蝇王》与英国荒岛文学的经典文本、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历史文本以及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经典神话文本的互文关系,旨在挖掘处于多元文本系统中的《蝇王》的多重主题。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指出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为一体的《蝇王》既是快乐文本也是极乐文本,其文本的多元性决定了意义的开放性。文本意义的生成并不在于试图发现文本的“终极意义”,而在于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