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毁灭与重塑——《宠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07124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在这部小说里,托尼·莫里森打破以往小说的叙述方法,大量地采用倒叙、意识流等写作技巧和碎片式的叙事模式纵向地再现了历史,抨击了阴魂不散的奴隶制度。莫里森通过对女黑奴塞丝寻求自我过程的描写,将六千万黑奴的历史还原成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呼吁黑人民族寻回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黑人民族的意识。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是这本书的闪光点,内心独白和多角度叙事使故事情节饱满圆润,立体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心理世界,深刻揭示了美国奴隶制度给黑人带来的身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创伤。   小说《宠儿》一经问世,便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在诸多对该作品的评论中,涉及到精神分析学的文章多是从近乎医学的传统角度来看待作品,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定义为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进而分析病因,给出治疗方法等。《宠儿》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仅从医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势必造成理解的偏差和不全面,削弱作品的文学性。鉴于此,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人格理论为依据,对该作品独特的文学构思与叙述技巧进行分析,并通过解读小说中主要人物塞丝的心理变化过程,来进一步探索其所映射出的黑人民族的这段艰辛痛苦的寻求自我、重塑自我之路,以此揭示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巨大的、无以言说的痛苦和蓄奴制废除后仍然留存在黑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唤起人们对黑人民族这段沉重的心理历程的深入思考。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在引言中,作者简要介绍了莫里森作品《宠儿》的现实取材、故事梗概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首先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做了介绍,比如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和人格的发展等相关学说;其次对作者莫里森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宠儿》独特的叙述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第二章详细讨论了小说《宠儿》中塞丝迷失自我的过程——宠儿的死让塞丝失去了自我,塞丝的迷失也使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充满艰辛。第三章分析了塞丝残缺人格的形成原因。历史的创伤和民族文化的缺失造就了塞丝分裂的自我,使她难以走出黑奴制的阴影,心灵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解放。第四章讨论了塞丝漫长而又艰难的自我重塑的过程。塞丝通过对家人的倾诉将过去的记忆再次呈现,她最终回归了黑人社区,正视了这段记忆。最后一部分对本文做了总结。通过塞丝的自我毁灭与重塑过程的探讨,我们看到了莫里森对于黑人民族文化的回归和黑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期望,《宠儿》带给读者的心理体验已超越了种族和性别,具有普遍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移文由萌芽到鼎盛的一个发展时期,在文体的演进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相对于今天的文体研究境况而言,目前系统、深入、全面研究的移体论文及专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围绕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理论是文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语言的特性探索是当代文学语言理论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