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蛋白质饲料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免疫的影响。以鱼粉(FM)组和大豆浓缩蛋白(PM)组为对照组,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PM组基础上添加106 cfu/g市售枯草芽孢杆菌和105、106、107 cfu/g本实验室筛选鉴定的巨大芽孢杆菌。驯养结束后选取750尾平均体重为(12.87±0.65)g的杂交鲟幼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间保持自然光照,水温控制在21±0.5℃,溶氧大于5mg/L。每天人工分别在7:00、12:00、17:00饱食投喂3次,并记录投喂量,定期检测水质,换水、消毒,确保水质良好。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如下:(1)FM组终末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试验Ⅱ组显著高于PM组(P<0.05);FM组和试验Ⅱ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且试验Ⅰ组显著低于PM组(P<0.05);FM组和试验Ⅱ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且试验Ⅰ组显著高于PM组(P<0.05);饲料中巨大芽孢杆菌对鱼体肥满度、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2)FM组和试验Ⅰ、Ⅱ组血清和肝脏的溶菌酶(LSZ)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Ⅰ、Ⅲ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Ⅱ组肝脏MPO活性显著高于PM组和试验Ⅳ组(P<0.05);FM组和各试验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的死亡率均低于PM组。(3)FM组及试验Ⅱ、Ⅲ、Ⅳ组血清球蛋白(GLB)、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PM组(P<0.05);FM组和试验Ⅱ组血清尿酸(UA)含量显著低于PM组(P<0.05);FM组和试验Ⅲ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PM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PM组(P<0.05);试验Ⅲ组血糖(Glu)含量显著低于PM组(P<0.05)。(4)试验Ⅱ组血清、肝脏和十二指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SAFR)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Ⅲ、Ⅳ组血清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显著低于PM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幽门盲囊GSH含量、T-AOC活性和SOD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且与FM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5)试验Ⅰ、Ⅱ组胃、肠道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FM组和试验Ⅲ组胃、幽门盲囊、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Ⅱ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FM组和试验Ⅱ组胃、幽门盲囊、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6)试验Ⅰ、Ⅱ组脾脏NF-kB、HSP90和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M组和FM组(P<0.05);试验Ⅱ组肠道NF-k B、HSP70、MyD88和HSP90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M组(P<0.05)。(7)FM组和试验Ⅱ、Ⅲ、Ⅳ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显著高于PM组(P<0.05);试验Ⅱ、Ⅲ组十二指肠褶皱深度显著高于PM组(P<0.05);FM组及试验Ⅰ、Ⅱ组瓣肠绒毛高度、褶皱深度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PM组(P<0.05)。(8)试验Ⅰ组和Ⅲ组Ace值高于其他各组;试验Ⅰ组Chao值和Shannon值高于其他各组;试验Ⅱ、Ⅲ、Ⅳ组Simpson值均高于PM组。在门类学水平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杂交鲟幼鱼肠道内含物菌落中最主要的菌门;随着巨大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综合以上结果:在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可以提高杂交鲟幼鱼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提高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形态,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还可以提高鱼体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添加105 cfu/g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幼鱼影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