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间的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格局。因此,对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研究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讨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文献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然而也应看到,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在地理上的不均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差距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发展过程中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这种差距趋势长时间的存在和过分扩大必然会对我国现存的分配格局、资源配置、经济效率、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等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本文在客观描述我国民族地区基本区情、国家民族经济政策演变历程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准确的刻画了我国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以及民族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然后通过产业结构视角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分别探讨了民族地区内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区域分时段的估算了1978—2008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探讨了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TFP增长差异,将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1978—2008年劳均产出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别考察四个部分对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劳均产出增长率差异的贡献。实证分析表明:形成民族地区内部差距及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用相互结合导致了民族地区内部差距扩大:而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但是在不同的时段,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TFP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本要素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一是,本文将研究主题锁定在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视角当中,以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民族八省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研究,按泰尔指数的地区结构分解公式进行了多层次分解,得到了民族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四省市以省区为单位分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差距问题。这种将民族地区考虑其中的区域划分方法属于首创,准确地刻画了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本质及其成因;二是,本文研究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情况一直都是导致民族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差距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三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八省区TFP的平稳增长主要源自于技术进步的因素,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改善;TFP的区域增长差异是造成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八省区区域间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本文选取了人力资本、非国有经济比重、对外开放度、城市化水平、政府支出、基础设施等因素实证分析了它们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不足之处:数据选取以省(区)为单位,不足以全面反映民族地区客观现实。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尚有继续探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