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中的博弈:晚清云南七府矿权事件中的多元关系研究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mer_w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府矿权事件是晚清大变局下爆发于云南的一次参与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收回利权运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极端严重的边疆危机,位于西南边疆的云南,于19世纪末沦为英、法列强的势力范围。1900年4月,法驻滇领事方苏雅以西南民众仇教、反洋风潮日益高涨亟需“自卫”为由,强运武器入滇,引发“昆明教案”。此次教案实际上是法国侵略引发中法矛盾升级而催生的突发事件,但却正好成为英、法进一步攫取在滇利益的借口。他们以教堂损失为由,向清政府提出赔偿要求。最后,清政府被迫以赔款白银12万两及批准《云南矿务章程》生效为代价议结教案。至此,以七府矿权为代表的滇省全境矿权落入英、法之手。矿产权益的丧失使云南地方政治、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滇省各界各族人民因之掀起了反对英法掠夺七府矿权的激烈斗争。以周云祥起义为代表的滇省民众最先举起义旗,提出“抗官仇洋”、“阻洋占产”的口号,大大推动了后续斗争的开展。其后,滇籍留日学生群体成为斗争主力,前后三次掀起争回七府矿权运动。他们首先将斗争矛头指向滇省大吏,引发“驱丁事件”,迫使清政府将丁振铎等人撤职查办。进而,留日学生不断提出“废约自办”,收回矿权。在此过程中,滇省士绅因自身利益需求积极响应学生群体的号召,通过合法、理性的方式参与斗争,迫使清政府作出妥协。在各界共同施压下,一直将与列强交涉视为畏途的清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同法国作出适度的抵抗,最终以赔款为代价赎回七府矿权,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七府矿争。在七府矿权事件发展过程中,英、法侵略者、清政府、云南地方政府、滇省士绅及以滇籍留日学生为中心的滇省民众,围绕七府矿约的存废和矿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了复杂的博弈。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极力想在内外关系中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达到既能缓和国内矛盾,稳固统治,又不开罪外人的目的,但在其决策与应对中,仍以对外妥协为主。以云贵总督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政府则试图以行动摆脱侵略势力过多的干涉与胁迫,但限于阶级属性,其措施是在中央政策范围内做出的适当应对,并未脱离中央政府的政策轨迹。自身利益遭到极大触及的滇省士绅则在争回矿权的斗争中表现得较为积极,但与学生群体和下层民众相比,云南士绅阶层的反抗多在统治阶层可接受范围内进行,表现形式亦较为平和。滇籍留日学生作为矿争的中坚力量,通过报刊、杂志、文章等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七府矿权争端的解决方向乃至云南地方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一批甘肃学子外出求学,他们走出了甘肃,在外求学,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而且通过在外地的生活,使他们对家乡的落后有深切的体会,并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甘肃的重要
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教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相关研究还
分布式系统在提供强大服务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可靠性、安全性和复杂性等挑战。因资源分配与需求产生冲突而产生的死锁,在分布式系统中是一种较常见的软件错误。若不能及时处
作为货运组织改革的产物,货运中心的成立,使铁路迅速从单一的货物运输企业发展成为涵盖一体化物流、铁路快运、仓储管理、多式联运、定制化物流等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第三方综合
在介绍XML语言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Web挖掘模型,以期解决当前Web挖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