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推行素质教育为主要特点的社会环境对外语教学影响巨大。随着中国日益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材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教学还无法应对这一挑战。毋庸讳言,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外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教学实践中引进或创新了很多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学习一门外语并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目的语文化,这在外语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确定目标容易,要真正实现却很难。由于文化本身内涵的复杂性,在实际研究中,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实例并不多见。因此,只有为数不多的外语教材和教法是探讨目的语文化的,而研究如何进行文化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作为一个即将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出于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兴趣,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选择了这一领域进行了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就文化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Robinson-Stuart, Nocon, Byram, Kordes和Kramsch等对此做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尽管“濡化”(acculturation)很难达到,但通过一定的文化教学来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容忍(tolerance)是可能也是可行的。人们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理解也不一致。1993年,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对此做了以下论述:“语言既不能推动(drive)文化,文化也不能推动语言。谁决定谁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实现(realization)的关系,既文化与语言互相推进(co-evolve),就象在语言内部意义和表达互相推进一样。考虑到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关系,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表达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应从意义和语璄角度来理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西方语言学家对文化和文化教学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化,并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其研究结果。从回顾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文化及其教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狭窄到宽泛,从任意到理性的过程。这些研究对语言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让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深刻认识到学外语不能不学其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学者和语言教师一直重视目的语文化。八十年代的研究可算作起始阶段,因为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初步的。九十年代见证了文化研究的快速发展,很多论文和不少专著得以发表,这表明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弱点。比如,不少论文都仅仅停留在议论上面,很少真正深入到具体的文化教学活动中,而学术专著则又过于复杂,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文化本身的无所不包使得确定教学内容变得困难。要确定教学内容,就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一个界定。本文作者认为,“小文化”应该成为文化教学内容的首选,因为它包涵了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等反映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并且最容易与母语文化发生冲突。还有一点就是它与语言联系最紧密。因为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可以说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文化。因而,第一要考虑的内容来源是学生使用的教材。对教学实践者来说,一本好的教材就是一位老师、一位培训者或是一幅地图。本文作者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发现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学习这套教材,不但可以习得语言技能,如果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教学,则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当然,要进行文化教学仅靠教材是不够的,因为教材的编写通常是以语言技能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来收集与文化有关的材料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同时还应是一个需求分析者,课程和教材设计者,甚至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员之一。在接手一个新生班的教学任务后,对他们进行了两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具备较好的语言知识,而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却不能让人满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目标语文化的重要性之后,作者开始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实验。作者把每单元选出的与文化有关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为课上讨论做准备。在完成该单元教学任务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与文化有关的讨论。或许现在断定实验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因为毕竟只进行了一学期,但是效果是明显的。在期末总结中学生都感到有成就感。同时,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良好,全部及格以上。作者计划下学期继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验,并在期末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试。测试的方式包括口头表达和笔试两种,从而检查学生的交际和文化能力。作者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结果会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