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相对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目前临床上将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作为首选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主要通过降低肝糖的输出,减少肠道对糖的吸收,增加外周血糖的摄取和利用,达到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的作用。维格列汀是新一类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主要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治疗,可高选择地、可逆性地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从而提高了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水平,从而改善α和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减少β细胞凋亡,增加β细胞复制,可抑制餐间及夜间肝糖输出,并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进一步降低血糖。研究目的:本研究选择沈阳某医院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与二甲双胍单药高剂量治疗,旨在比较二者控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差异。研究方法:根据以入选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到合格研究对象80例,开始阶段给予每名研究对象500mg/次每日两次的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共4周,随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作为治疗组共42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共38例。持续治疗时间为24周。观察患者用药前后HbA1c、FPG、血常规、肝、肾功、血脂、血淀粉酶、尿常规水平及心电图,同时记录研究中的不良事件。研究结果:(1)试验组中观察期2、4、5的3个观察期间的HbA1c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19.086,P<0.05);从观察期2、3、4、5的4个观察期间的FPG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59.225,P<0.05);不同观察期间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观察期4、观察期5的HbA1c的水平与观察期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3、观察期4、观察期5的FPG的水平与观察期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试验组联合用药治疗后ALT、AST、TB、ALP、Cr、TG、AMS与联合用药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联合用药治疗后DB、BUN、TC与联合用药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的DB、BUN、TC比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试验组联合用药治疗前后,仅有TC和TG出现正常参考区间以外的异常值,TC和TG治疗前后的异常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对照组从观察期2、4、5的3个观察期间的HbA1c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122.501,P<0.05);观察期2、3、4、5的4个观察期间的FPG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62.783,P<0.05)。不同观察期间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观察期4、观察期5的HbA1c的结果与观察期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3、观察期4、观察期5的FPG的结果与观察期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对照组治疗后ALT、AST、ALP、Cr、BUN、TC、TG、AMS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TB、DB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的TB、DB比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仅有TC和TG出现正常参考区间以外的异常值,其他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均未见异常值。TC和TG治疗前后的异常值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5)试验组的FP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5.660,P<0.05);试验组的HbA1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5.660,P<0.05);试验组中FPG达到控制目标的有21例,达标率53.8%,对照组中FPG达到控制目标的有2例,达标率5.9%,两组FPG控制达标率差异有显著性(2=19.364,P<0.05);试验组中HbA1c达到控制目标的有30例,达标率76.9%,治疗组中FPG达到控制目标的有6例,达标率17.6%,两组FPG控制达标率差异有显著性(2=25.534,P<0.05)。(6)在本研究中试验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总人数的5.1%,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7例,总人数的14.7%,二者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2=2.714,P>0.05)。结论:(1)对于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效果不佳的病人,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和单药大剂量二甲双胍都能显著降低FPG、HbA1c水平,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上要优于二甲双胍单药大剂量治疗。(2)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要略低于使用单药大剂量的二甲双胍,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肝功、肾功、血脂、淀粉酶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未发生低血糖,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