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德国、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因工业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建立起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困境、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深入研究和科学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农业发展实际,创新性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促进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农业生态化发展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以及基本类型,重点从超循环经济的概念出发,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对其特征、行为和路径进行研究,并以贵州为样本进行案例实证研究,提出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基于农业生态理论、演化经济理论和超循环理论,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认为超循环经济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以高效、和谐为价值原则,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生产活动,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的“共生(依存)原理、制衡(约束)原理和转化(循环)原理”,“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包容性”等四大性质。研究了超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和科学依据,提出了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分析框架:即三个循环的路径演化分析、路径形成的影响行为分析、三个循环的路径设计。 第二,依据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在演化经济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演化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提出了路径突破的模型与突破方向。认为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演化会经过“给定条件、推动实施、形成状态、进入锁定、路径突破”五个过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政府在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启动时间越早,投入治理生态的成本越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小。反之启动越晚,投入越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大;通过模型分析了超循环经济三个循环的内在演化规律,研究了超循环经济系统的形成机制和三个循环演化的条件,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就农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主体: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在农业生态化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产业生态链”形成以及农业“生态化发展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选择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发现:(1)在三方博弈过程中,出于经济人角度的假设,三者都会选择最佳的时机来决定是否参与生态化发展活动。生产者存在“侥幸心理”,在压力不很大的时候,能逃则逃;管理者也存在“投机心理”,生态化发展成本如果不高,压力不大,就先不管;消费者存在“观望态度”,给自己带来损失很大,分配利益多,就监督,否则不管。(2)在“产业生态链”形成博弈中,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是重要影响因素,要使得上下游生产者在长期采取合作态度,双方的策略都满足“激励相容”条件;这需要大众、政府及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3)在“农业生态化发展体系”形成的进化博弈分析中,认为在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企业通过市场自主选择会促进园区的形成,但园区是否稳定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加入之后收益大小,政府通过提供激励因子,增加生态化外部压力等措施可促进园区稳定发展。(4)分析了博弈模型假设条件的实现措施和博弈分析最优结果满足条件的实现办法,提出了强化法律规定、增加外部压力、构建合作平台、建设共享机制、提供生态补贴激励办法和有效措施。 第四,在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设计研究中,基于超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结合路径演化与突破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及路径影响行为的博弈分析结论,从“内循环、中循环和超循环”三个角度,设计了基于“农业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1)农业发展机制生态化路径。发展模式上认为有机农业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愿景,当前食物保障为主的中国,发展超循环农业是可行办法;生产机制方面注重清洁化生产模式的建立;经营机制方面更注重耕作技术生态化、化学投入合理化、生产结构复合化。(2)超循环农业园区建设中,要求按照W模式、G模式或H模式,构建超循环农业园区;(3)超循环农业园区网的建设,从区域类型看,可构建区域性、广域性农业产业园区网兼顾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功能类型看,可构建生产型、流通型、还原型和服务型超循环农业园区。 第五,从制度、经济与技术三个层面提出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保障措施。认为:制度方面要制定导向性宏观法律体系、构建系统性中观产业政策、完善应用性微观技术规范的重视人性化的非正式制度设计;经济方面要改革农业资源价格策略、强化庇古手段应用、启动农产品市场调节、加强农业金融支持;技术方面要实施生态化技术战略,有针对性实施生态化相关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建设。 第六,以贵州为例,分析了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问题,剖析了贵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总结了贵州水稻、茶叶、草业、畜牧业的传统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与经验;分别从超循环农业发展、超循环农业园区和超循环农业园区网建设三个层次,构建了贵州农业超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形成有利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良性、和谐健康发展的农业超循环经济系统。 总之,从上以几个方面,围绕“超循环经济的‘三个循环’的分析框架”,论文就构建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展开研究,认为构建“农业超循环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其内涵宽广、外延表现丰富,是促进解决现代农业生态困境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