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和米诺四环素(minocychine,MI)对骨癌痛小鼠疼痛、肿瘤生长、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及脊髓水平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将雄性C3H/He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癌痛组。其中癌痛组又因鞘内给药不同分为四个亚组:癌痛+人工脑脊液组(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 5μl I.t.,ACSF组)、癌痛+FC组(0. 50nmol 5μl I.t.,FC组)、癌痛+MI组(16μg 5μl I.t.,MI组)、癌痛+ MI+FC组(8μg MI和0. 25nmol FC混合液 5μl I.t.,MI+FC组)。术后每天给药1次,持续21天,并于术前、术后3d、5d、7d、10d、14d、21d采用机械性痛觉过敏及冷痛敏测定小鼠行为学变化、H-E 染色观察肿瘤骨的骨质破坏程度、免疫荧光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水平IL-1β和TNF-α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检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
⑴疼痛行为学测定显示,与正常组相同时间点(3d、5d、7d、10d、14d、21d)相比,癌痛各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癌痛各组内,与ACSF组相比,MI、FC、MI+FC组能明显提高小鼠机械性刺激及冷刺激疼痛阈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⑵组织切片H-E 染色观察骨质破坏程度结果显示:术后21d癌痛各组内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并侵犯周围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
⑶免疫荧光化学法:与正常组相比,术后3d小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癌痛各亚组数量明显增加,胞体突起增生肥大,呈激活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4d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癌痛各组内,术后21d与ACSF组相比,MI组及MI+FC组,术后3d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被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MI组、FC组及MI+FC组术后21d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被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I+FC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⑷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荧光化学法:测定脊髓水平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术后3d小鼠脊髓水平IL-1β表达,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而癌痛各亚组表达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癌痛各亚组内,与ACSF组相比,MI组、MI+FC组,均相对较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术后14d始小鼠脊髓水平TNF-α表达,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癌痛各亚组表达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癌痛各亚组内,与ACSF组相比,MI组、FC组、MI+FC组,均相对较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检示,在其表达高峰期,即术后3d小胶质细胞与IL-1β有共表达,而与TNF-α无共表达;术后21d星形胶质细胞与IL-1β及TNF-α均有共表达。
结论; 在本实验剂量下
1.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分别在跟骨癌痛的产生及维持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组织破坏程度无明显影响;
2.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二者共同参与骨癌痛的产生及维持;
3.跟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IL-1β和TNF-α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是胶质细胞参与骨癌痛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4.在跟骨癌痛中,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产生释放的重要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