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目前形变观测台网密度十分稀少,极大地限制了形变观测研究开展。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将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作业优势。因此,利用InSAR获取自然条件复杂地区的空间连续地表位移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虽然InSAR技术弥补了以往各种测量手段(如常规水准测量,GPS测量)的不足,能够对地表进行大面积形变监测,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局限性却也不容忽略。目前采用的InSAR形变监测多为卫星重复轨道模式,这种成像机理造成了监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时间去相干、空间去相干和大气扰动造成的延迟等问题,都会给干涉形变测量带来误差。如在植被覆盖地区,时间去相干现象非常严重。由于地表植被反射回波信号存在随机性,使得SAR图像干涉对相干性很差,甚至不相干,使得相位解缠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干涉测量精度。此外,大气扰动对InSAR测量精度影响也很大。对于C波段的干涉图像来说,大气相对变化20%,就可引起2~3个条纹的误差(每个条纹代表2.8cm的斜距向形变量),整个变形误差在6~9cm左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利用一些新型的技术来弥补常规InSAR技术(Conventional InSAR)应用中的一些局限性,这其中,基于人工角反射器(Corner Reflector,CR)和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s,PS)的InSAR技术,简称CRInSAR和PSInSAR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重轨图像系列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使得接近临界基线距和相隔5~6年的覆盖同一区域的SAR图像系列都可以被应用起来,而且实现了植被茂密地区的微量形变观测,测量精度也较常规InSAR测量精度有所提高。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这些新技术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人工角反射器具有严格统一的尺寸和规格,并且其对雷达波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在SAR图像中表现出明显的星状亮斑,便于识别。因此,CRInSAR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虽然CRInSAR技术弥补了常规InSAR技术应用中的一些局限性,监测精度也有所提高,但其同样会受到大气扰动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大气对重轨CRInSAR的影响,本文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工和永久角反射器的InSAR微量形变监测模型研究及初步应用(40544007)的资助下,对大气对CRInSAR监测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大气对流层中的水汽含量是大气影响重轨CRInSAR监测的主导成分。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大气中对流层水汽含量对CRInSAR监测的影响,并建立了对流层延迟与大气水汽含量和地形高程的关系模型,得到了大气总延迟量的关系式,最后利用该关系式对角反射器点位上的大气影响进行了去除,得到角反射器点位上的微量形变。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了常规InSAR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明确CRInSAR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