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之死——论《包法利夫人》的欲望叙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解读,联系精神分析学的主体性理论,讨论了“爱玛之死”的根本原因以及作家福楼拜与爱玛之间的关系。   爱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之间的纠缠与转换”,即爱玛作为主体,她自身的欲望与她的欲望投射的对象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同时,在这种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分析福楼拜自身与《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福楼拜在以现实主义题材著称的《包法利夫人》中寄托着自己完美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不仅以完美的写作方式来弥补残酷的现实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体现出普适性和前瞻性,即他拒绝只属于一个历史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学,他希望创作出永远能够包涵整个人类发展的作品,这种博大的胸怀是当时的作家们所无法企及的。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主要介绍了福楼拜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以及国内外福楼拜研究,尤其是《包法利夫人》研究的情况。福楼拜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国内对爱玛悲剧原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历史批评的层面,很少涉及到爱玛自身的欲望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本文正是希望这个角度来加强《包法利夫人》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欲望主体特性的形成”。这部分论述了爱玛主体性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懵懂的少年时期,由于背负着父亲的贵族情结以及缺少母亲形象,爱玛的成长道路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第二部分: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的纠缠与转换”。爱玛与包法利夫人的双重身份致使主体出现人格分裂的特性,“异化主体”在特定的欲望对象——“三个情人”之间挣扎,希望借此来满足身体以及心理上的需求,但最终却是一无所获,反而使自己陷入绝望的痛苦中。   “第三部分:主体的两次死亡”。精神上的堕落开启了爱玛堕落的大门,一发而不可收拾,肉体上的自杀却是爱玛以死亡来维护自己仅有的尊严。   “第四部分:完美主义者——福楼拜”。这一部分以“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为切入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包法利夫人》。本部分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主要论述了福楼拜与爱玛之间互为相通的浪漫主义情怀;第二方面联系福楼拜的生存哲学,分析福楼拜完美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以及形成的主要根源。   “结语:对现代性社会的思考”。福楼拜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盆浮着许多毛发的汤,可是你还得把它喝下去。生活的残酷性与无奈性在福楼拜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应对生活,便是他留给我们的永久性思考。  
其他文献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创作的军事题材诗文中包含了诗人强烈的批判意识,并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识见与积极参政的政治热情。  杜甫始终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坚定信
茶洞话是分布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境内的一种语言,其使用范围主要在临桂县茶洞乡的大部分地区,此外还包括临桂县两江镇的山口村一带和永福县龙江乡部分村寨。这是一种新发现的语
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发布《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拟将ST 股和*ST 股单日涨幅上限由目前的5% 下调至1%。  尽管尚处征求意见阶段,上述ST 新规还是即刻引发投资者的夺路而逃:7 月30日(新规发布后第一个工作日),沪深两市ST 板块除了4 只已经发布确定性重组公告的个股以外,其余百余只可交易股票全线跌停。  在股市跌跌不休的大背景下,这种短期利空政策推行的态度不可谓
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析手机报纸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整理归纳手机报的语言特色,对如何进一步增强手机报的语言表现力提出适当建议,以供参考。
自从1937年5月,师陀以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时用笔名芦焚)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之后,他就从没有停止过他独具特色的写作。在1940年代,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构筑了属于
刘世珩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与实业家。他出身官宦家庭,自幼酷爱经史,为宦时期,兴办实业。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避居上海,一方面从事古物的收藏,藏书也日益丰富,他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