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解读,联系精神分析学的主体性理论,讨论了“爱玛之死”的根本原因以及作家福楼拜与爱玛之间的关系。
爱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之间的纠缠与转换”,即爱玛作为主体,她自身的欲望与她的欲望投射的对象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同时,在这种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分析福楼拜自身与《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福楼拜在以现实主义题材著称的《包法利夫人》中寄托着自己完美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不仅以完美的写作方式来弥补残酷的现实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体现出普适性和前瞻性,即他拒绝只属于一个历史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学,他希望创作出永远能够包涵整个人类发展的作品,这种博大的胸怀是当时的作家们所无法企及的。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主要介绍了福楼拜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以及国内外福楼拜研究,尤其是《包法利夫人》研究的情况。福楼拜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国内对爱玛悲剧原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历史批评的层面,很少涉及到爱玛自身的欲望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本文正是希望这个角度来加强《包法利夫人》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欲望主体特性的形成”。这部分论述了爱玛主体性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懵懂的少年时期,由于背负着父亲的贵族情结以及缺少母亲形象,爱玛的成长道路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第二部分: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的纠缠与转换”。爱玛与包法利夫人的双重身份致使主体出现人格分裂的特性,“异化主体”在特定的欲望对象——“三个情人”之间挣扎,希望借此来满足身体以及心理上的需求,但最终却是一无所获,反而使自己陷入绝望的痛苦中。
“第三部分:主体的两次死亡”。精神上的堕落开启了爱玛堕落的大门,一发而不可收拾,肉体上的自杀却是爱玛以死亡来维护自己仅有的尊严。
“第四部分:完美主义者——福楼拜”。这一部分以“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为切入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包法利夫人》。本部分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主要论述了福楼拜与爱玛之间互为相通的浪漫主义情怀;第二方面联系福楼拜的生存哲学,分析福楼拜完美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以及形成的主要根源。
“结语:对现代性社会的思考”。福楼拜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盆浮着许多毛发的汤,可是你还得把它喝下去。生活的残酷性与无奈性在福楼拜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应对生活,便是他留给我们的永久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