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频次的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积分和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情况,明确电针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治疗效应和频次的关系,初步探讨电针不同频次对围绝经期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2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0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例主要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妇科门诊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针灸科。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操作方法和疗程,但研究组治疗频次为一周三次,对照组为一周一次。两组操作方法及疗程为:取穴关元、子宫双、天枢双、三阴交双,针刺后,双侧子宫和双侧天枢穴针柄分别横向连接电针仪导线(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为10/50Hz,电流强度为0.5~1.0 m A),逐渐增大电流强度以患者腹部轻微颤动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关元和三阴交穴行针3次,每10分钟1次;共治疗8周。两组均随访至32周结束。两组均在第0周、第4周、第8周、第20周和第32周5个时间点采用MRS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价,并在第0周、第8周和第20周3个时间点检测性激素。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1)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20周和第32周的MR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第4周、第8周的MRS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20周时MRS评分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的MR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第4周、第8周、第20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的FSH、LH、E2水平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2周,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1)电针能够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是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2)针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电针治疗,一周三次和一周一次的治疗频次所产生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一周三次的远期疗效优于一周一次。(3)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调整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