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既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更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本文在1:25万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图和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建立好的二次回归模型实现西藏人口密度的空间化。根据由https://wist. echo. nasa. gov.网站提供的2001年至2007年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分辨率1年,MODIS卫星的MCD12Q1产品,研究西藏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余,对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分析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的相关性,研究人口分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西藏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基于1:25万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图,利用GIS技术提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数据,结合SPSS统计软件,按照西藏自治区六个地区一个地市分区计算、建模,分别得到了相应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二次函数模型;利用建立好的二次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化。这部分内容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结合,分析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二个部分,利用2001年到2007年的MODIS卫星的MCD12Q1产品,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和生态足迹模型分别计算了西藏自治区六个地区一个地市从2001年到2007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盈余。将六个地区一个地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余相加得到整个西藏自治区从2001年到2007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盈余。作为西藏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依据。第三个部分,将西藏从2001年到2007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分别与2001年到2007年的人口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第一个部分空间化的人口密度数据分析人口分布对西藏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